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推荐(维持) [1] 报告的核心观点 - 效率是驱动技术迭代的原动力,BC与HJT技术相对同版型TOPCon单块组件有20 - 30W的功率提升,已具备技术迭代条件 [2] - BC和HJT电池均已具备优秀的量产性能,2025年有望看到更大规模扩产 [2] - 无银少银技术助力BC/HJT持续降本,BC/HJT在使用贱金属浆料方面具备天然优势 [2] - 新技术一旦具备量产条件后,其渗透率的提升往往超出市场预期,预计未来三年BC/HJT技术有望共同对现有TOPcon技术进行迭代 [2] - 建议关注光伏新技术变革发展,推荐隆基绿能、晶科能源、通威股份,建议关注爱旭股份、东方日升、琏升科技、帝尔激光、海目星、迈为股份、聚和材料 [2]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复盘:技术迭代强者胜 - 效率优势是实现技术迭代的基石,复盘前两轮技术迭代,新电池技术均有显著效率提升且优势不断扩大,如单晶替代多晶、TOPcon替代PERC [5] - 溢价优势贯穿始终,高效率带来的溢价优势不会随新技术产能规模增长而降低,如单晶替代多晶、TOPcon替代PERC [8] - 技术迭代周期缩短,需求推动和资本助力下,电池新技术产能迅速扩张,TOPcon电池用两年时间走完单晶迭代4 - 5年的历程 [11] - 新技术带来显著相对收益,以隆基绿能为单晶代表、钧达股份为TOPcon电池代表复盘,新技术迭代带来显著相对收益 [17] - BC/HJT新技术已经具备技术迭代条件,BC及HJT相对于同版型TOPCon单块组件有20 - 30W的功率提升,从转换效率上看具备技术迭代条件 [21] BC/HJT新技术迭代是大势所趋 - 扩产时间线:TOPcon于2019年开始中试,2022年产能快速扩张;BC以隆基、爱旭为代表,2025年隆基将大规模扩张BC 2.0产能,爱旭截至2024年底产能达25GW;HJT以华晟、东方日升、通威为代表,预计2025年产能进一步提升,BC量产化进展稍领先于HJT技术 [25] - 专利先行:截至2023年底,我国申请人在TOPcon、BC、HJT电池累计申请专利分别为6162件、2439件和2693件,2024年BC专利申请数量同比增长42%,HJT专利数量增速在2021年最快,各龙头企业在专利布局上有不同偏好 [28] - 效率:TOPcon降本增效超预期,先后导入SE、LECO等技术,未来还将导入更多技术冲击27%以上效率;BC是平台型技术,理论效率更高,TBC成为当前BC技术量产化首要选择,与TOPcon相比有众多优势;HJT通过多种技术不断提升效率,微晶技术可提升效率和功率,纳米微晶是未来升级方向,已具备优秀量产性能和突出双面率、温度系数优势 [34] - 成本:目前TOPcon非硅成本已降至0.14 - 0.16元/W,HJT/TBC电池非硅成本分别为0.190/0.197元/W,降本是当前首要目标;BC电池降本路径包括效率提升、设备投资降本、无银化降本;HJT电池通过提高效率、工艺提升、设备降本、硅片减薄、降低银耗、低铟技术等多举措推动成本下降 [52] - 渗透率:新技术量产壁垒克服后,渗透率提升往往超出市场预期,如PERC、TOPcon;预计2024年TOPcon电池市占率达到75%,2025年BC市占率达到13%,HJT市占率达到8% [64] - 量产现状:龙头企业引领BC技术发展,隆基、爱旭产能领先,预计2025年底隆基BC产能达70GW,爱旭达35GW;HJT电池量产转化以华晟、东方日升和通威为引领,截至2024年6月国内已投产约42.3GW,预计2025年底产能有望达到141GW [70] 投资建议 - 隆基绿能是光伏一体化龙头企业,自2017年起研发BC技术,计划2025年底将BC产能提升至70GW,2026年全面转向BC技术 [77] - 爱旭股份是国内领先的光伏电池专业化企业,率先布局BC技术,计划2025年将BC产能扩张到35GW,远期目标为100GW,BC电池及组件量产效率高,市场溢价高 [79] - 通威股份是光伏硅料及电池环节双龙头企业,在HJT电池技术领域布局较早,目前HJT电池转换效率和组件效率高,计划扩大产能推动HJT技术应用 [80] - 聚和材料是光伏浆料龙头厂商,积极布局新型浆料技术,加速推进铜浆产业化,助力光伏电池新技术发展和行业降本增效 [81]
光伏电池新技术专题:积微成著,降本增效永不止步
兴业证券·2025-02-23 1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