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港股静态估值低但动态估值亢奋,有投资机会但需关注情绪和宏观环境,全球资金“东升西落”短期或持续,投资可采取低迷买、亢奋锁定利润策略,配置以科技产业为支撑搭配分红 [1][2][3] - 2025 年财政政策发债规模加大、投向新动能和民生、执行节奏前置,货币政策短期降准降息必要性不强,长期适度宽松 [2][16][21] - 资本市场未来 3 - 5 年受关注,需实现投融资平衡,消费民生重视成长期趋势,内需受重视以应对外部不确定性 [24][26][27] - 房地产市场 2025 年基调缓和,中间或有波动,可阶段性配置优质头部房企等标的 [44][50][51] 各部分总结 港股市场 - 估值:静态估值低,恒生指数处历史 61%分位数,恒生科技指数约 20 倍市盈率;动态估值亢奋,股权风险溢价显示市场情绪接近 2021 年以来新低 [2][3][7] - 资金流动:全球资金“东升西落”,南向资金涌入提振港股,上周略微减少但总量大,海外资金流入不持续,长线外资流出 [1][3][6] - 行情与策略:2023 年底以来经历四波行情,底部抬高,政策有托底作用,建议低迷买入、亢奋锁定利润,配置以科技产业为支撑搭配分红,选股聚焦新消费及出海细分市场 [2][9][10] 全球资金流向 - 趋势:呈现“东升西落”,亚洲尤其是港股表现强劲,美股收敛,驱动因素包括 AI 趋势、财政政策和地缘关系 [11] - 美中经济:美国靠吸引资金形成金融账户盈余,外资不涌入或加大关税或贬值;中国需新产业趋势吸引资金流入对冲内需 [12] 美国经济 - 科技泡沫:AI 领域未现明显泡沫,美股科技龙头估值高但增长确定性好 [13] - 经济增长:短期有衰退担忧,利率下降或提升需求避免衰退,关税问题是变数 [13] 中国财政政策 - 亮点:发债规模加大,占 GDP 比例超 10%甚至超 11%,融资性收入扩张,地方专项债化解欠款 [16] - 投向领域:新动能如新型基础设施等,民生如卫生健康等 [18] - 执行节奏:2025 年预计前置,财政存款增速下行、发债节奏快 [21] 中国货币政策 - 短期:降准降息必要性不强,一季度末或二季度初可能降准 [23] - 长期:实施更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择机降准降息 [30] 资本市场 - 发展趋势:未来 3 - 5 年受关注,需实现投融资平衡,吸引中长期资金入市并提供分红回报 [24] - 两会后表现:两会前后 A 股表现好,今年后续改革落地及支持措施将出台,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相关板块表现 [34] 消费民生 - 长期趋势:重视消费民生及下一代发展成确定性趋势,需加码民生补贴支出 [26] - 内需重要性:当前国际形势下,重视内需对经济稳定和安全至关重要 [27] 房地产市场 - 新形式:2025 年小阳春期间,弱二线和三线城市新房和二手房市场积极,政府推动发展 [22] - 市场基调:缓和,价值上二手房供给增速放缓,量上一二手房成交量接近企稳底部 [44] - 市场变化:开年二手房交易量有韧性但挂牌量上行,新房销售回落,核心城市土拍溢价率高利润率低 [46] - 政策应对:前置发力应对波动,优化限购政策稳定市场 [47] - 配置建议:阶段性配置优质头部房企、受益收储和整改的类城投标的,多元板块聚焦业绩韧性房企和二手房中介标的 [51]
中金公司 宏观策略周论:两会的市场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