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国内科技突破浪潮下的A股投资价值分析:A股的战略机遇与价值重估
申港证券·2025-03-11 17:14

核心观点 - 科技自立自强重塑 A 股价值中枢,中国科技企业从“跟随者”向“引领者”跃迁,推动 A 股科技板块从“题材驱动”转向“业绩驱动”,成为价值重估核心引擎 [1] 核心逻辑 顶层设计:科技强国战略 - 2021 年“十四五”规划明确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强调科技创新要坚持独立自主,关键核心技术要从跟随者成为并行者、领跑者 [9][11] 全球产业链加速重构 四大力量推动产业链重构加速 - 地缘政治冲突加剧“阵营化”,俄乌战争使欧洲能源成本上升,美国强化中美技术脱钩措施 [15][18] - 技术革命重塑产业逻辑,数字技术和生成式 AI 推动柔性制造和分布式生产,碳中和目标倒逼新能源产业链重构 [19] - 政策干预强化“本土制造”,美国《通胀削减法案》补贴新能源本土化,欧盟《关键原材料法案》设相关目标 [21][22] - 企业战略转向“风险优先”,苹果等跨国公司调整布局,向印度、越南等国家转移生产能力 [24] 产业链重构的三大特征 - 区域化,亚利桑那州成美国半导体重要制造集群,中国消费电子和新能源发展突出 [25] - 短链化,从全球化到区域闭环,中间产品在世界贸易中份额下降 [25] - 数字化,工业软件实现跨国工厂协同设计,减少物理试错成本 [25] 三大产业链剧烈重构 - 半导体产业链从“全球分工”到“双循环”,重构驱动力为技术封锁与自主替代,中美呈现不同区域化布局特征 [27][30] - 新能源产业链呈现中国主导 VS 欧美“去中国化”态势,中国通过拓展上游资源和输出标准应对 [31][35] - 生物医药产业链存在安全与创新的双重博弈,部分西方国家欲摆脱对中国原料药进口依赖 [37] 国内科技突破的三大驱动力 政策红利密集释放 - 顶层设计强化,国家出台数据产业指导意见,国家大基金三期成立,多省份出台人工智能专项政策 [38][39] - 资本市场改革,科创板凸显“硬科技”特色,建立“硬科技”企业股债融资、并购重组“绿色通道” [40] 产业链自主可控提速 - 半导体核心设备取得重大突破,光刻设备实现 0 到 1 的突破,刻蚀和薄膜设备加速替代国外产品 [41] - 华为宣布自主可控操作系统,打破美国同行全球垄断 [41] - 中国机器人产业创新能力提升,成为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 [42] - 国内新能源汽车企业掌握“三电”核心技术,相关专利数量位列中国汽车行业第一 [44] 全球竞争格局重塑 - DeepSeek - R1 模型获英伟达、亚马逊和微软接入,研发时绕过了 CUDA [45] - 中国 RISC - V 行业蓬勃发展,2023 年中国厂商芯片出货量占全球超 50% [46] - 中国量子算力大规模、长时间向全球开放,进入量子算力“可用”时代 [47] A 股投资主线 主线 1:核心卡脖子领域突破者 - 涉及半导体设备/材料,工业母机/高端装备,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预计增长 [49][50] 主线 2:新质生产力场景化落地 - 包括 AI + 行业应用,新能源创新如固态电池、HJT 电池等,相关市场规模有望扩大 [52][56] 主线 3:国企改革 + 科技跨界融合 - 涉及央企重组预期,传统行业科技转型,央企重组整合进程加快,人工智能赋能传统产业是大势所趋 [57][58] 估值重构 历史对比 - 我国研发经费稳步增长,研发投入强度提升,科技 100 指数估值相对合理 [59] 资金动向 - 科创板 etf 不断上新,为增量资金注入科创板开辟新渠道 [63] 投资策略 - A 股科技板块从“政策催化”转向“内生增长”,投资者应挖掘具备全球定价权的中国科技资产,把握投资闭环 [64] - 建议核心仓位(60%)配置半导体设备、AI 算力、新能源创新龙头;卫星仓位(30%)配置国企改革主题、专精特新“小巨人”;机动仓位(10%)配置前沿技术 [64] - 短期关注 2024 年年报及 2025Q1 财报、国产替代订单落地进展;中期(1 - 3 年)布局“十四五”重大专项中标企业;长期(5 年 +)持有具备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平台型企业 [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