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国际: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驱动农业发债企业高质量发展
大公国际·2025-03-06 14:45
行业投资评级 - 报告未明确给出行业投资评级 [1][2][3] 核心观点 -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为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强劲动力 [1][2] - 农业新质生产力强调新技术深化应用,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农业现代化 [3] - 2023年中国农业生产总值指数和人均生产总值指数分别为114.21和112.13,高于全球水平(114.07和105.31) [4] - 2022-2024年中国粮食产量持续增长(6.87亿吨、6.95亿吨、7.06亿吨),2024年人均粮食占有量超500公斤,农作物机械化率达75% [5] - 农业新质生产力有助于突破资源约束、提升产品竞争力、保障粮食安全,并推动产业融合与生态和谐 [5][6] 农业企业发债情况 - 截至2025年2月26日,农、林、牧、渔业存续债115只,余额1,046.13亿元,占比0.06% [7] - 2024年发行债券59只,金额443.92亿元,占比0.27%,发行高峰出现在11月 [7] - 发行期限以5年内为主,品种以中期票据(占比58.9%)和资产支持证券为主 [10][11] - 募集资金用途需关注与农业领域的契合度,如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深加工等 [12] - 政策支持包括健全粮食生产补贴体系、推动金融机构加大乡村振兴资金投放 [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