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大公国际:两会解读:“人工智能+”驱动变革,开启经济增长新篇章
大公国际·2025-03-13 13:50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报告未明确给出具体的行业投资评级 [1][2][3][4][5][6][7][8] 报告的核心观点 - 人工智能是引领未来的基础性和战略性技术,是2025年“两会”的关键词之一 [1] - “人工智能+”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对重塑行业格局、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有望打开新的经济增长空间 [1][2] - 发展“人工智能+”有助于推动产业升级,释放新质生产力,并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经济运行效率 [6] - 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产业融合和场景开发、完善政策环境,以抓住重大战略机遇,形成产业发展先发优势 [7][8] “人工智能+”发展现状 - 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国家层面发布《国家人工智能产业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2024版)》,各省市出台行动计划,如北京提出五大标杆应用工程,上海计划到2025年底形成50个行业开放语料库示范应用,深圳目标2026年建成人工智能先锋城市,杭州力争2026年智能算力集群规模领先 [3] - 技术创新取得重要突破:国产智能助手Kimi、豆包、DeepSeek等以低成本和卓越性能赢得世界瞩目,人工智能论文引用量位居世界前列 [4] - 产业规模显著:截至2024年6月末,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已接近6,000亿元,企业数量超过4,500家,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用户规模达2.3亿人 [5] - 产业融合应用加速落地:在智慧工厂、智慧医疗、智慧物流、农业、金融、教育、交通、文旅等领域均有应用,2024年“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8% [5] - 生态安全建设逐步建立: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人工智能司法应用意见,国家网信办等七部门印发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地方政府探索相关法规 [5] “人工智能+”发展意义 - 重塑行业格局,助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推动产业向数智化转变,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创造新型消费需求,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6] - 推动社会进步,赋能千行百业:提升医疗、教育、养老等公共服务水平,完善终端应用和场景培育,共享发展成果 [6] “人工智能+”发展建议 - 加强顶层设计:制定清晰战略规划,统筹基础理论、技术研发、终端应用等路径,引导资金、人才等要素高效配置,例如深圳市国资委发布首批30个人工智能应用场景 [7] - 加大研发投入:鼓励企业在基础理论研究和核心技术攻关上投入,建立科学评估机制,发挥资本市场作用,在84家人工智能概念股上市公司中,有31家有评级记录,AAA占比12.9%,AA+和AA占比45.2%,应关注债券市场融资支持 [7] - 推动产业融合和场景开发:依托中国制造业占全球比重近三分之一的完备体系和超大市场规模优势,加速产业转型升级,释放新质生产力潜力 [8] - 完善政策环境:针对芯片、算力、视觉、应用及安全等环节,及时制定数据安全、隐私保护及伦理等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框架,确保行业规范有序发展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