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大公国际:关税壁垒博弈下中美贸易的发展趋势研究
大公国际·2025-03-19 22:49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尽管关税导致中国对美出口额下降30%、部分商品价格波动加剧,但中国经济通过内需扩张、市场多元化及产业链重构展现出韧性 [2] - 中国应对策略包括强化“全球南方”贸易体系、人民币汇率市场化调整、技术自主创新及对等反制措施,最终推动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2] - 美国关税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呈现“短期阵痛、长期倒逼”的双重性,未来中国对“全球南方”框架下的合作力度将不断加强,人民币汇率调整机制作用不断提高,关税博弈会使中美寻找到适当平衡点 [18]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关税冲击的量化分析:贸易规模、结构与产业链重构 - 关税上升使中美贸易额和贸易结构变化,2018 - 2023年中美双边贸易额名义增长,但剔除通胀实际规模下降约30%,未来分乐观、中性、悲观三种场景 [4] - 乐观场景:中美重启谈判达成协议,双边贸易额年均增长5% - 7%,高附加值商品占比提升 [4] - 中性场景: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建厂、技术突破,双边贸易额年均下降2% - 3%,企业转口贸易规避关税,低附加值商品出口下降 [4] - 悲观场景:中美经贸关系恶化,双边贸易额年均下降10% - 15%,高科技和低附加值商品出口均受冲击 [4][5] - 全球供应链成本分摊机制推升美国国内通胀,近半关税成本由人民币贬值对冲,三成由中国PPI下降承担,两成使美国进口商品价格上涨 [7] - 关税催生产业链转移替代效应,加速全球供应链重构,中国企业向墨西哥、东南亚等地产业布局,但美国对加墨加征关税或影响产业链布局 [7][8] 中国经济韧性:内需驱动与产业链升级 - GDP增长动能转换,关税使出口对GDP贡献率从2017年的11%降至2024年的6%,内需成主要引擎,2024年社消总额占GDP比重54%,服务业和数字经济发展抵消出口下滑,财政扩张和经常账户顺差稳定GDP增速 [10][11] - 技术自主创新突破,美国技术封锁促使中国产业升级,2024年半导体自给率升至35%,新能源汽车全球市场份额达65%,企业研发推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芯片技术突破提升半导体价值链地位 [11] - 区域经济协同与内循环,“长三角一体化”等战略强化产业链协同,2024年长三角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38%,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成效显著,未来区域经济协同将深化 [11] 关税博弈格局下中美贸易的未来发展趋势 - “全球南方”框架下新型贸易体系补偿中美贸易下滑,中国通过RCEP和“一带一路”与新兴市场合作,2024年对东盟出口占比14.7%,对非洲、中东出口增速超20%,推动金砖扩员和本币结算 [12] - 汇率、货币和贸易政策联动协同增强,央行注重政策工具协同,探索联动机制,贸易政策与汇率政策互补,扩大本币结算范围,优化相关政策对冲关税成本 [14] - 关税反制与规则博弈促进中美贸易再平衡,中国通过世贸规则和联合伙伴博弈,加征美国产品关税,发起诉讼施压,加入协定对接高标准规则,2025年3月出台对等反制措施 [14][15] - 企业层面做出适应性调整,外贸企业“中转贸易”规避关税,跨境电商利用保税模式前置海外仓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