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长期与短期,谁在承担关税成本?
东方证券·2025-03-20 17:00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相关内容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017 - 2019年美国从中国进口价格短期表现较弱,但关税可能并非主要原因,短期大规模关税至少脉冲式推高美国核心CPI [5][12] - 2023 - 2024年美国从中国进口价格长期偏弱,悲观逻辑认为是关税抑制出口价格,但无法解释东盟进口价格走势,可能还有“友岸化”策略和亚洲出口价格“内卷”等原因 [5][33] - 长期来看美国付出贸易战成本,进口价格中枢上升,中国也受到伤害,出口提价受阻且有潜在成本 [5][74]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2017 - 2019年美国从中国进口价格短期表现较弱,但是关税可能并非主要原因 - USITC数据显示2017 - 2019年美国从中国进口年均价格变化幅度弱于其他地区5.5个百分点左右,还原成进口来源国币种后降幅更大 [5][12] - 对比不同批次关税清单商品价格变化,剔除个别价格波动异常的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后,关税对出口价格影响有限 [15][26] - BLS进口价格指数显示2017 - 2019年美国从中国进口价格走势疲软,但差距扩大幅度仅略大于未受关税影响商品,说明关税影响有限 [26] 大规模关税至少脉冲式推高了美国核心CPI - “关税1.0”Tranche3清单关税第二次上升后,美国本土核心CPI阶段性与从中国进口商品价格走势一致,与其他地区相反,2 - 6个月内显著,说明美国消费者承担成本 [30][31] 美国从中国进口的价格长期偏弱是否源于关税? 美国从中国进口价格指数长期偏弱,美国从中国和全球进口价格走势的楔,恰好与关税税率相近 - 2023 - 2024年中国出口价格低迷,美国从中国进口价格整体走弱,悲观逻辑认为关税抑制中长期出口价格,压缩利润空间 [33][37] - 2024年美国从中国和其他地区进口核心商品价格定基指数差距扩大至8.5个百分点,与301关税推升税率相近,极端情况下美国进口端可能不再承担大多数关税成本 [38][39] 但关税无法解释从东盟的进口价格走势基本和中国相近 - 2018年以来美国从亚洲多数国家进口工业制成品价格走势弱于其他地区,东盟未被大规模征收关税,但其商品价格走势与中国相似,说明关税不是中国出口价格低迷唯一因素 [42][44] 除了关税,可能还有哪些原因? “友岸化”贸易策略显著推升了美国进口成本 - 近年来美国维持从欧盟、加拿大等盟国进口商品比例,进口价格高企,可能是地缘事件抬升盟友生产价格所致 [50][53] 亚洲地区出口价格“内卷”严重 - 2018 - 2024年亚洲地区出口价格“内卷”明显,日、韩出口价格比中国更“卷”,部分与产业竞争力和汇率有关 [55][58] 小额包裹和美国进口地区结构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可能有限 - 低价值货物出口价格未受政策约束,中国对美出口商品结构未根本性变化,对价格加权指数波动率影响有限 [61][63] 长期来看,美国付出了发动贸易战的成本与代价,中国也受到贸易战的伤害 - 美国倾向从盟国高价进口,亚洲内部出口价格竞争激烈,选择亚洲国家作对照组衡量关税影响更合适 [65][67] - 长期来看中国商品在美国提价空间受限,宏观上难以衡量中美承担关税比例,中国承担关税比例高于2018 - 2019年 [68][69] - 短期内中国供应商可传递成本,长期难以提价,美国进口价格中枢上升,中国出口提价受阻且有潜在成本 [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