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碳价:电价是否有可能与煤价走出剪刀差?
华泰证券·2025-03-31 14:26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公用事业评级为增持(维持),环保评级为增持(维持) [6]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全国碳市场前三个履约周期碳配额缺口扩大,成交均价持续提升,长期碳价或因市场扩围、供给收紧和CBAM实施上涨 [12] - 中国电力碳强度预计2030年较2023年下降14%,接近美德水平,区域分化显著,整体呈“绿电占比提升→边际机组减排强化→碳强度加速下行”传导链条 [12] - 绿电运营商受益于绿电溢价与CCER增量收益,高效火电企业通过灵活性改造和现货电价机制转移碳价负担 [12] - 碳价上涨推升火电度电成本,高耗能行业吨成本上升,欧盟CBAM机制倒逼企业提价或产能出清,碳相关检测认证需求加速增长 [13]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碳市场建设提速/绿色低碳价值凸显,碳价或将持续向上 - 钢铁、水泥、铝冶炼纳入碳市场,2024年新增排放量约30亿吨,覆盖比例达约60% [16] - 2024 - 2026年为扩围“体验期”,2027年开始总量逐步适度收紧,扩围从分阶段有序入市、合理控制配额缺口、优化完善统计核算制度三方面推进 [17] - 碳市场成交价格和年化成交量持续提升,前三个履约周期碳配额缺口为2.1/2.7/3.7%,缺口扩大 [21] - 碳配额市场扩围和供给收紧致价格上涨,2023Q3起碳价上涨,原因包括供给收紧、市场扩围、惜售、CCER供应有限和CBAM过渡期影响 [22] - 碳市场“潮汐效应”明显,成交量集中在年末清缴期节点,2024年全国碳市场CEA累计成交1.89亿吨,同比下降11% [23] CCER短期不影响碳配额供需,CBAM或将驱动碳价长期上涨 - CCER方法学已发布6项,2025年起存量CCER不再用于全国碳市场,未来将按“成熟一个,发布一个”原则扩大支持领域 [25] - 首批CCER已登记948万吨,CCER体量较小,短期内基本不影响全国碳市场供需格局 [26][28] - 碳关税CBAM机制将于2026年1月正式实行,覆盖多个行业,国内和欧盟碳价差额或将持续缩小 [29] 电力碳强度对标国际,2025 - 2030年有望累计下降14% - 2025年中国首次发布电力碳足迹因子,全国均值为0.6205 kgCO₂e/kWh,采用国际通行标准且符合实际,体现电力结构优化和技术进步 [31] - 测算得出2023年度各类型电力碳足迹因子,与国际数据库相比,煤电碳足迹因子显著低于国际值,反映实际水平 [32][33] - 碳足迹因子核心是时空维度上的全生命周期核算,采用国际主流LCA方法测算,符合国际规则要求 [36][40] - 随着清洁能源电量占比提升,电力排放因子下降,不同省份排放因子降幅分化,新能源装机占比提高可降低碳足迹指数 [43][49] - 近年中美日德电力行业碳排放强度均下降,中国仍高出约30%,美德通过不同途径降低碳排放强度,中国碳排放强度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50][52] - 预计2030年中国电力碳强度降至0.5108,若降至0.4以下,有望突破欧美绿色贸易壁垒 [56] 碳价上涨推升火电度电成本,配额缺口倒逼高耗能提价和出清 - 碳价每吨上升100元,煤电/气电度电成本涨0.94/0.48元,碳价通过增加发电成本影响电价,成本压力通过电力市场传递至终端用户 [59] - 中国碳市场处于发展初期,CEA价格相对较低且波动小,与欧盟EUA存在巨大价差,中国出口欧盟高碳产品面临高碳关税风险 [60] - 碳价在电价中的传导机制为碳价上涨→发电成本增加→电力批发价格上涨→电力零售价格上涨→用户电费增加 [63] 投资建议:碳价上行周期下的三大主线机会 - 关注三条主线:电力成本传导下的公用事业价值重估,推荐国电电力、长江电力、中国核电;绿电与环保行业受益碳减排刚性需求,推荐中绿电、三峡能源、龙源电力、瀚蓝环境;碳相关检测认证需求加速增长,推荐华测检测、广电计量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