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政策梳理 - 2025年4月3日特朗普宣布“对等关税”政策,4月5日起对所有国家商品征10%关税,4月9日起对约60个国家和地区产品征更高关税,对中国征34%并取消小额关税豁免,4月8日在34%基础上加征50%,4月9日表示提升至125%[4][6][7] - 此前2月起特朗普政府多次挥舞“关税大棒”,如2月1日对中国所有商品加征10%关税,3月3日提高至20%等[8][9] 各方反应与应对 - 欧盟4月9日投票通过对部分美国产品征收25%关税,涉及商品价值约210欧元,首批4月15日生效;加拿大宣布对美国汽车对等征收25%关税,4月9日生效;日本、新加坡等国协商,越南、以色列妥协[11] - 中国自4月4日起推出报复性关税、出口管制等全面应对措施,如4月3日对原产美国所有进口商品加征34%关税,4月8日再加征50%使加征关税升至84%[12][13] 逻辑本质与演绎方向 - “对等关税”国别征收以贸易逆差为导向,对中国等顺差经济体实施高关税,产品征收体现战略优先,针对“中国制造2025”核心产业和基础工业品[17][18][19] - 中方“反制与韧性并重”,向WTO诉讼、明确反制立场、推进外贸多元化、增强内需韧性[20] - 90天关税延迟期或成缓冲窗口,冲突可能升级,全球产业链“重新站队”,谈判是解决问题必经之路[22][23] 对经济、债市及企业信用影响 - 2019年以来净出口成中国GDP增长重要支撑,2024年拉动GDP增长1.52个百分点,若关税升级落地,净出口或由拉动项转为拖累项[5][24] - 多轮关税博弈扰动债市“避险情绪”,基本面长期支撑债市行情,但货币政策面临多重掣肘限制利率债下行空间[25][28] - 若贸易保护趋势不减,轻工制造、纺织服饰等行业信用水平阶段性承压,企业溢价能力弱且盈利空间窄的企业面临较大债务压力[30][36]
关税博弈狂飙!底层逻辑及行业影响分析
联合资信·2025-04-10 2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