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看好(维持)[5]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可控核聚变是未来理想终极能源,具有资源丰富、清洁绿色、安全高效等优点,多种装置路线并行,磁约束聚变是各国研究重点,托卡马克装置最具前景[1] - 产业接近临界,已进入工程可行性验证阶段,“政策、产业、资本”共振,有望带动行业大爆发[2] - 2031 - 2035年全球核聚变设备新增规模有望达万亿,2023 - 2035年CAGR约23%,建议聚焦设备供应商[2][3]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可控核聚变:未来理想终极能源 - 可控核聚变是在人工控制下通过持续稳定核聚变反应释放能量的技术,是人类未来理想终极能源,具有资源丰富、清洁绿色、安全高效等特点[1][11][13] - 实现核聚变需满足高温、一定密度和能量约束时间三个条件,其乘积为聚变三乘积,主流实现方式有磁约束和惯性约束,托卡马克装置是最有前景的磁约束核聚变装置[16][19][20] - 以ITER为例,托卡马克装置核心组件包括真空容器、等离子屏蔽包层、偏滤器、超导磁体系统和低温恒温器等[25][28][32][34][37][43] 技术奇点临近:当前已进入工程可行性验证阶段,Q值突破有望引爆商业化革命 - 国际上,2050年为建成并投入运行DEMO的关键时间节点,各国积极参与ITER计划并发展自己的商业示范堆[45][52] - 国内计划2030's年建成CFEDR工程堆,2050's年建成PFPP原型电站,目前形成了以专业院所为主,多家高校和研究单位共同参与的技术开发格局,“环流三号”和“东方超环”取得重大进展[67][72] - 私营企业因相关材料和技术突破,进入核聚变领域门槛降低,积极开展部署,且政企合作成为新趋势[82][86] - 评价聚变堆性能的关键指标有能量平衡、氚自持、可利用率、耐辐照能力,国际公认聚变能源开发有4个重要节点[87] 2031 - 2035年全球核聚变设备新增规模有望达万亿 - 产业链上游是原料供应,中游为各类设备,下游是核电站运营,设备价值量占比较高,如FIRE、ITER、DEMO的设备费用占比分别约55%、86%、85%[89][90][94] - 预计2031 - 2035年全球可控核聚变设备新增规模达万亿,2023 - 2035年设备市场年均规模CAGR约23%[3][100] 相关公司:前期重点关注受益ITER项目交付及国内新实验装置建设的核心设备供应商 - 上游材料关注西部超导、永鼎股份、精达股份;中游设备关注联创光电、国光电气、安泰科技、合锻智能;其他关注景业智能[101] - 联创光电聚焦激光和超导两大新兴产业,激光业务受益反无人机需求,超导磁体由铝加工向光伏晶硅炉、可控核聚变拓展[104][106][107] - 国光电气是特种微波器件核心供应商,微波器件业务受益电子装备发展,受益于可控核聚变新实验装置建设[111][113] - 西部超导是国内唯一超导线材商业化生产企业,业务布局多元,超导业务快速增长[118]
可控核聚变行业深度报告:未来理想终极能源,“政策:产业:资本”有望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