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多数被动型宽基ETF份额25Q1有所回落,热门主题ETF份额继续上行;主动权益型基金净赎回份额大幅收窄,赚钱效应逐步回暖;大幅加仓港股,A股内需型产业链显著低配;加仓AI应用、有色、服务型消费,减仓通信、电力设备等 [4]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被动资金 - 2025Q1股票型ETF总规模为2.78万亿元,持股市值占比为3.5%,与上个季度基本持平;主动权益型公募基金持股市值在2021年达到最高峰后一路下行,25Q1降至3.1% [4][10] - 25Q1宽基指数ETF中创业板指ETF份额边际增加,其余宽基ETF份额有所下行;行业ETF中,银行、医药、消费、有色、黄金、材料、人工智能、光伏以及机器人等行业ETF环比增加明显 [4][11][12] 总量视角 - 2022 - 2023年主动权益型公募基金收益率中位数连续两年为负,2024年回正,2025年至今为 -1%,表现好于大多数宽基指数 [19] - 2025Q1主动权益型公募基金净值涨幅中位数为1%,仅弱于国证2000和中证1000,但强于科创50、中证500、上证指数与沪深300;2025年至今为 -1%,表现好于大多数宽基指数 [24] - 25Q1普通股票型、偏股混合型以及灵活配置型基金整体仓位分别提升至88.3%、87.2%以及74.9%,均处于历史较高水平 [27] - 25Q1主动权益型公募基金净赎回份额大幅收窄,新基金发行136亿份,存量赎回701亿份,单季度净赎回565亿份 [32] - 25Q1公募基金持有的高估值公司金额占比有所回升,风险偏好提升 [35][38] - 2025Q1公募基金总体重仓股数量占沪深两市股票比例较24Q4进一步上行;前10、20和50只重仓股持股市值占比较24Q4均有所上行 [47] 板块配置 - 25Q1港股通公司配置占比大幅上升4.7个百分点至19.2%,续创新高;配置占比提升的前五大行业为商贸零售、电子、传媒、医药生物和有色金属;配置占比减少的前三大行业为社会服务、石油石化、公用事业 [51] - 25Q1主板配置占比为56.7%,较24Q4下降3.3个百分点,创业板和科创板配置占比分别为12.3%和11.7%,较24Q4分别下降2.3个百分点、上升0.8个百分点;主动权益型公募基金加仓科创板,减仓创业板 [54] - 25Q1中证500、中证1000、国证2000配置系数分别回升0.12、0.12和0.14;上证50、沪深300和创业板指配置系数分别下降0.02、0.08和0.32 [58] - 25Q1加仓医药、消费、周期,减仓科技、先进制造;医药医疗、消费、周期、金融地产、先进制造、科技的配置系数分别为1.64、1.37、0.60、0.28、1.40、1.44 [59] 行业配置 - 25Q1加仓传媒、汽车、有色、美护、社服、零售等,减仓通信、电力设备、家电、轻工、煤炭、纺服等;以沪深300作为对标基准,配置系数前五大行业为传媒、美容护理、轻工制造、医药生物、机械设备;后五大行业为石油石化、非银金融、银行、煤炭、公用事业 [63][67] - 剔除单一行业重仓持股集中度在50%以上的基金后,全行业配置的基金中,医药、电子、食品饮料持仓占比分别少5.4、2.4和2个百分点,汽车、机械设备、家电、银行、基础化工持仓占比分别多1.7、1.6、1.5、1.2和1.1个百分点 [73] - 股息率大于5%、4%、3%的个股组合,当前公募持仓占比分别为5.1%、12.3%、24.1%,较24Q4分别提升0.9、1.6、5.0个百分点;25Q1红利相关指数配置系数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央企相关减仓程度更大 [79][80] - 海外收入占比超过80%、50%、30%的组合,25Q1持仓分别为30%、40%、55%,配置系数分别为0.94、1.11、1.23倍,较24Q4分别下降1.1个百分点、持平、下降5.6个百分点 [87] - 25Q1新质生产力加仓商业航天方向,商业航天配置系数较上个季度提升0.29至1.18倍;光模块和AI算力大幅减仓 [91] 拥挤度思考 - 25Q1电子和汽车持仓占比续创历史新高,电子持仓达到18.8%,接近单一行业持仓上限;从2010年以来,公募对单个行业的持仓市值占比最大值几乎均落在20%附近 [93] - 持仓占比从最高点降低至阶段性最低点最快需要3 - 5个季度,最慢要经历10个季度左右;每轮持仓调整都会从最高的20%附近回落至10%附近甚至小个位数水平 [97] - 持仓逼近或突破20%意味着在筹码端行业拥挤度已达到盛况,若无后续强劲、坚实且可持续的基本面支撑,往往会面临市场调整压力,调整方式可能在绝对收益和相对收益上均有体现 [99] 附录表格 - TMT行业:加仓游戏、广告营销、电子化学品、半导体等,减仓元件、通信设备等;高配置&高估值行业为半导体(数字芯片设计),低配置&高估值行业为IT服务 [102] - 先进制造行业:加仓摩托车、军工电子、乘用车等,减仓航海装备、航空装备、电池、光伏设备等;高配置&高估值行业为乘用车、电机、商用车,高配置&低估值行业为电池,低配置&低估值行业为轨交设备 [106][108] - 医药行业:全行业配置基金25Q1加仓医药,当前配置水平仍低于市场;加仓化学制剂、原料药、医院等,减仓其他医疗服务、中药、血液制品等;高配置&低估值行业为其他医疗服务,低配置&低估值行业为医院、医药流通、医疗设备、中药 [113][116] - 消费行业:加仓个护用品、专业连锁、黑电等,减仓纺织制造、休闲食品、家居用品等;高配置&低估值行业为文娱用品,低配置&低估值行业为饰品、化妆品、农产品加工等 [119] - 周期行业:加仓贵金属、工程机械、工业金属等,减仓油气开采、金属新材料、煤炭开采等;高配置&低估值行业为工业金属、特钢、小金属、航运港口,低配置&低估值行业为基础建设、炼化及贸易,高配置&高估值行业为航空机场 [126] - 金融地产行业:加仓股份制银行、多元金融,减仓国有大型银行、农商行、地产开发等;高配置&低估值行业为城商行,低配置&低估值行业为股份制银行、保险、证券 [131][133] - 2025Q1腾讯控股取代宁德时代成为公募重仓第一大个股;阿里巴巴、比亚迪、中芯国际取代寒武纪、恒瑞医药和北方华创成为新的前十大重仓股 [144]
大幅加仓港股,A股内需型产业链显著低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