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核心观点 - 美国中概股有市值集中、头部多地上市、行业分布聚集、上市扩容放缓等特点,上一轮退市风波中中概股普跌且未在港上市跌幅更大,相较上一轮本次中概股退市对市场短期冲击或相对可控 [1][2][3][4] 现状 - 截至2025/04/18,在美上市中资企业(不含OTC)共390家,总市值超9000亿美元,市值排名前1/4个股贡献超98%总市值,前五大公司占比约六成 [8] - 市值排名前1/4中概股里,73%已实现两地上市,其中45%完成双重主要上市,26%在港二次上市 [2][8] - 在美中概股聚焦新消费、科技、中高端制造领域,新消费中零售业、消费者服务、生物制药占比较高,科技中软件服务、媒体含量较高 [2][8] - 近年来中资企业赴美上市数量稳定,但平均融资规模较20 - 21年缩量,2025年至今赴美上市中资股平均首发募资总额较20年高点下滑93%,近三年中概股整体市值扩容放缓 [2][8] 复盘 阶段一(萌芽期) - 2020年末特朗普签署HFCAA,市场反应温和,落地后一个月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涨13%,两地上市/未在港股上市中概股均上涨 [15] 阶段二(发酵期) - 21年3月SEC确定HFCAA实施规则,中概股退市危机发酵,此后一周美股中概股普跌,21/03/24 - 21/12/01期间两地上市/未在港股上市中概股涨跌幅均值分别为 - 27%/-47% [15] 阶段三(落地前期) - 21年12月SEC明确实施细则,21/12/02 - 22/03/07期间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涨跌幅为 - 31.7%,两地上市/未在港股上市中概股涨跌幅均值分别为 - 31%/-31.1% [13][15] 阶段四(落地期) - 22年3月初SEC分批次将中概股列入“预摘牌名单”,首批名单公布一周内纳斯达克金龙指数跌20.3%,两地上市/未在港股上市中概股涨跌幅均值分别为 - 19.2%/-23.9%,后政策维稳中概股修复 [16] 阶段五(缓和期) - 22年8月中美签署审计监管合作协议,中概股退市风险暂缓,22/08/26开始期间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涨跌幅为 - 10.3%,两地上市/未在港股上市中概股涨跌幅均值分别为 - 8.9%/-7.0% [16] 展望 头部中概股多地上市及流动性转移 - 34家公司已两地上市,市值占中概股总市值比重超七成,未托管在香港中央结算的股份市值约1.9万亿港元,占两地上市个股总市值37%、全部港股总市值3.5%,部分个股港股成交占比提升 [21] 政策环境优化 - 港交所放宽和降低海外上市公司二次上市门槛,未来3 - 5年内符合回流的市值占比或为24%,不到5%不符合回流二次回流条件 [21] 南向资金支持 - 南向资金加速流入港股,港股通占港股总市值比重由20年末的8%提升至目前的20%,24年初以来成港股市场主要增量资金,且对新经济偏好度高,可为中概股回流提供增量流动性 [20][21]
上一轮中概股退市风波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