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首份细则:绿电市场化的收益平衡
华泰证券·2025-05-09 15:25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公用事业:增持(维持)[5] - 发电:增持(维持)[5] 报告的核心观点 - 5月8日山东省发改委下发全国首份136号文细则,推动新能源从固定电价向市场化定价转型 绿电行业从规模向效率蜕变,短期建议配置存量项目占比高、现金流稳定的运营商;中长期关注具备技术优势及成本管控能力的龙头企业 [1]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存量项目 - 存量项目机制电量上限预计略低于山东省当前非市场化比例(2024年年底前投产项目为90%、2025年新投产风电70%/光伏85%) [2] - 短期存量机制电价0.3949元/千瓦时、和现行标杆电价一致,可稳定存量项目利润和现金流;全生命周期执行期满后,项目将完全暴露于市场电价波动 [2] - 存量资产运营效率重要性提升,未来或通过绿证交易等方式对冲市场化风险 [2] 增量项目 - 增量项目竞价电量根据非水可再生消纳权重和用户承受能力综合确定,若申报充足率不足125%,则竞价电量将缩减至申报电量的80% [3] - 2025年首次竞价上限不高于上年度结算均价(0.346 - 0.383元/KWh),将促使企业降低初始投资与运维成本;竞价下限参考先进电站度电成本,保护行业收益率底线 [3] - 政策明确储能不作为并网前置条件,利好光伏、风电降本,但需通过辅助服务市场弥补调节能力短板 [3] - 具备低造价、高发电小时数和技术迭代能力的企业在增量项目中占据竞争优势 [3] 用户侧 - 差价结算、容量补偿等成本通过用户侧分摊,可能推高工商电价,刺激企业转向绿电直购、负荷聚合等模式 [4] - 政策限制机制电量参与绿证交易,用户可通过剩余市场化电量购买绿证,利好独立绿证交易平台 [4] - 负荷聚合商、虚拟电厂等业态有望兴起,或与高耗能企业绑定开发“绿电 + 储能”定制化解决方案,捕捉用户侧降本需求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