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银行业投资评级为买入(维持) [1] 报告的核心观点 - 5月金融数据显示信贷需求不足,银行业面临“量难增、价易降”问题,后续贷款增长需有效需求改善和财政政策加力提效 [4][5] - 对公中长贷发挥“压舱石”作用,短贷存在冲量特征,企业端信用扩张逐步向“量价均衡”模式靠拢 [15][19] - 居民消费购房需求待改善,零售信用扩张延续偏弱态势,6月零售信贷读数或小幅改善 [22] - 5月新增社融增速稳定,政府债供给放量对社融增长形成持续支撑 [29] - M1增速在低基数上反弹上行,M2增速运行大体稳定,货币活化程度边际小幅度提升 [36] - “一揽子”政策落地利好银行经营基本面,板块行情或仍可持续 [44]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需求相对不足压制下5月信贷继续同比少增 - 5月新增人民币贷款6200亿,同比少增3300亿,增速降至7.1%,有效融资需求未实质性转暖,除季节性因素外,外部形势变动和地方化债发行影响贷款投放 [4] - 1 - 5月合计新增人民币贷款10.7万亿,同比少增4600亿,信贷投放节奏“月初回落、月末冲高”特点明显 [4] - 6月银行贷款投放强度将加码,地方债务置换对信贷读数的负面影响将逐步消散,贷款增长相对稳定,但实现“量、价、险”平衡需有效需求实质性改善 [5] - 5月短端票据利率中枢下移,未出现“零利率”行情,月末票据冲量不明显,票据贴现对信贷支撑减弱 [5][6] 对公中长贷发挥“压舱石”作用,短贷存在冲量特征 - 5月对公贷款新增5300亿,同比少增2100亿,占新增贷款比重86%,短贷、中长贷分别新增1100、3300亿,同比分别多增2300亿、少增1700亿 [15] - 短贷方面,月末部分银行通过对公短贷冲量填补信贷缺口,对公短贷新增对月内信贷增长形成一定支撑 [15] - 中长贷方面,基建相关高频数据延续稳步回升态势,专项债资金拨付落地,置换债发行节奏趋缓,对公中长期融资需求或相对稳定 [16] - 5月企业新发放本外币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在3.2%,同上月末持平,较年初下行23bp,企业端信用扩张逐步向“量价均衡”模式靠拢 [19] 居民消费购房需求待改善,零售信用扩张延续偏弱态势 - 5月份居民贷款新增540亿,同比少增217亿,短贷、中长贷分别新增 - 208、746亿,同比少增451亿、多增232亿,零售端贷款读数环比4月有一定改善 [22] - 按揭负增压力较大,转暖存在难度,5月新发放个人住房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基本持平,按揭定价进入磨底阶段 [22] - 非房消费贷增长相对疲软,居民扩表能力、意愿不足,消费贷“价格战”被监管叫停,后续规模增长或延续回落态势,6月居民端消费需求可能有所释放 [22] - 经营贷投放强度不及去年同期,1 - 5月经营贷新增4930亿,同比少增6548亿,占新增居民贷款比重95%,较去年同期下降44pct [22] 5月新增社融2.3万亿,增速稳定在8.7%,同4月末持平 - 5月新增社融2.3万亿,同比多增2271亿,余额增速8.7%,同4月末持平,年初以来稳定上行 [29] - 表内融资:5月社融口径人民币贷款新增5960亿,同比少增2237亿,外币贷款新增135亿,同比多增622亿 [29] - 未贴现票据:5月未贴现票据减少1162亿,同比少减169亿,表内外票据合计减少416亿,同比少增2656亿,5月末存量票据17.4万亿 [29] - 政府债:5月社融口径政府债新增1.46万亿,同比多增2367亿,占新增社融比64%,高于2020 - 2024年同期均值41% [29] - 直接融资:5月企业债券、股票融资分别新增1496、152亿,同比多增1211、41亿,4月以来流动性环境趋松,企业发债成本下降 [29][30] M1增速在低基数上反弹上行,M2增速运行大体稳定 - 5月M2同比增速7.9%,M1增速2.3%,M2与M1增速剪刀差5.6pct,环比4月收窄0.9pct,货币活化程度边际小幅度提升 [36] - M1增速低基数上反弹,去年5月企业活期受整顿存款“手工补息”影响压低基数,今年政府债发行前置使相关企业账面资金情况有所修复,但私人部门资金活化程度仍待改善 [36] - M2增速相对稳定,5月降息后“脱媒”压力显著弱于去年同期,主要因本次降息集中于零售定期存款,瞬时影响小,且今年债市偏震荡,理财产品比价优势弱化 [36][37] - 5月人民币存款新增2.18万亿,同比多增5000亿,月末增速8.1%,环比4月末上行0.1pct,居民、企业、财政、非银存款有不同变动 [37][38] “一揽子”政策落地利好银行经营基本面,板块行情或仍可持续 - 年初以来银行指数累计上涨11.8%,跑赢沪深300指数13.6pct,5月7日央行公布“一揽子”金融支持政策以来,银行指数累计上涨8.8%,跑赢沪深300指数7.4pct,涨幅居30个行业首位 [44] - 行业NIM呈现触底迹象,基本面“以稳为主”,2Q25银行净利息收入和非息收入增长压力减轻,主流上市银行经营整体稳定 [45] - 板块低估值、高股息的红利特征虽有所弱化,但吸引力仍存,银行股作为类固收资产配置性价比相对效应仍较为明显 [45] - 资金面的一些积极影响因素正在持续发挥作用,包括ETF基金、保险和AMC等长期资金、产业资本和公募基金考核机制改革等 [45]
2025年5月份金融数据点评:信用扩张走向量价平衡
光大证券·2025-06-15 1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