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能源转型:可控核聚变发展加速,助力能源转型
华安证券·2025-06-20 21:52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核心观点 - 国内外聚变项目招标/融资密集落地,商业/技术进展加快,AI/高端材料等技术创新带动聚变输出功率提升超预期,核聚变成为全球竞赛重要一环和能源转型重要导向 [4] - 国内科研院所引领,商业公司跟进;国外美国公司数量领先、技术多元,最早2028年实现聚变能源商业化 [4] - 核聚变商业化发电时间在2030年代,落地场景多样,但供给侧存在约束问题 [4] 各部分总结 为什么现在关注核聚变 短期有进展 - 国内:“BEST”工程总装提前启动,相关项目陆续招标,“玄龙 - 50U”和“中国环流三号”取得技术突破 [7][9] - 国外:美国TAE Technologies完成1.5亿美元融资,日本追加100亿日元投资,英国计划未来五年投资25亿英镑 [10] 中期有加速 - 创新磁场结构可提升约束性能,高温超导带材能提升聚变输出功率,AI/超级计算机助推核聚变技术突破 [13][15][17] 重要性提升 - 全球竞赛:中美是投资最大的国家,2024年中国投资加速,预计2025年再提升 [19][21] - 能源转型:核聚变具高能量密度、零碳等优势,是可持续途径,2100年渗透率或达10%-50% [22][25] 国内外核聚变行业进展及格局如何 国内 - 参与者:科研院所有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等;商业公司有聚变新能、先觉聚能等 [30][33] - 项目进展:多个项目处于不同建设阶段,中国实行“三步走”战略 [53][54] 国外 - 代表公司:美国CFS、Helion、ZAP Energy,英国Tokamak Energy等,技术路径多元,部分公司有明确项目节点 [61] 如何展望行业后续节奏 并网发电、具备经济性的时间节奏 - 最乐观2025 - 2030年实现首个核聚变发电并网,中性认为在2031 - 2035年 [63] 聚变能落地应用场景的节奏 - 下游应用包括发电、航天器、医疗等,2030年前后是关键进展节点 [67] 供给侧约束问题 - 核聚变零部件供给侧有潜在约束,存在“先有鸡还是先有蛋”问题,部分公司供应能力有限、订单积压 [70] 核聚变板块投资机会梳理 核聚变制造端产业链解析 - 关键零部件:包括高温超导带材、低温系统、燃料循环系统等 [72] - 相关标的:涉及永鼎股份、精达股份等多家公司,涵盖带材、磁体、密封件等多个环节 [73] 附录:可控核聚变介绍 - 聚变是轻核聚合释放巨大能量的过程 [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