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提供的研报内容,以下是量化模型与因子的总结: 量化模型与构建方式 1. 模型名称:股指分红点位测算模型 - 模型构建思路:通过精细化处理指数成分股的分红数据,准确预测股指期货合约的升贴水情况[12] - 模型具体构建过程: 1. 获取指数成分股及其权重数据[43] 2. 对每只成分股的分红金额进行测算: - 若已公布分红金额,直接采用公布值[46] - 若未公布,则通过预测净利润和股息支付率计算: [46] 3. 预测除息日: - 基于历史间隔天数的稳定性进行线性外推[50] - 若无法外推,采用默认日期(如7月31日、8月31日等)[55] 4. 计算分红点数: [40] - 模型评价:对上证50和沪深300指数的预测准确度较高,误差在5个点左右;中证500指数误差稍大,约10个点[60] 2. 模型名称:成分股权重动态修正模型 - 模型构建思路:通过日度收盘权重数据精确跟踪成分股权重变化[45] - 模型具体构建过程: - 若指数成分股未调整,采用历史权重和涨跌幅修正: [44] - 若发生成分股调整或特殊事件(如解禁),直接采用中证指数公司披露的日度权重[45] 3. 模型名称:净利润动态预测模型 - 模型构建思路:根据公司盈利分布稳定性分类预测年度净利润[49] - 模型具体构建过程: - 对盈利分布稳定的公司,按历史分布规律预测[49] - 对盈利分布不稳定的公司,采用上年同期盈利作为预测值[49] 4. 模型名称:股息支付率预测模型 - 模型构建思路:基于历史股息支付率稳定性进行预测[50] - 模型具体构建过程: - 若去年分红,直接采用去年股息支付率[52] - 若去年不分红,采用最近3年平均股息支付率[52] - 若从未分红,默认不分红[52] 量化因子与构建方式 1. 因子名称:已实现股息率因子 - 因子构建思路:统计指数成分股中已现金分红公司的股息率[17] - 因子具体构建过程: [17] 2. 因子名称:剩余股息率因子 - 因子构建思路:统计尚未分红公司的预期股息率[17] - 因子具体构建过程: [17] 3. 因子名称:行业股息率因子 - 因子构建思路:按行业分类统计已公布分红预案的个股股息率中位数[15] - 因子评价:煤炭、银行、钢铁行业股息率排名前三[15] 模型的回测效果 1. 股指分红点位测算模型: - 上证50指数预测误差:约5个点[60] - 沪深300指数预测误差:约5个点[60] - 中证500指数预测误差:约10个点[60] 2. 股指期货升贴水模型(截至2025年7月2日): - IH主力合约年化贴水:-0.28%[13] - IF主力合约年化贴水:-2.35%[13] - IC主力合约年化贴水:-10.65%[13] - IM主力合约年化贴水:-14.77%[13] 因子的回测效果 1. 已实现股息率因子(截至2025年7月2日): - 上证50指数:1.28%[17] - 沪深300指数:1.07%[17] - 中证500指数:0.95%[17] - 中证1000指数:0.73%[17] 2. 剩余股息率因子(截至2025年7月2日): - 上证50指数:0.99%[17] - 沪深300指数:0.87%[17] - 中证500指数:0.35%[17] - 中证1000指数:0.23%[17]
股指分红点位监控周报:分红进度过半,各股指期货主力合约均贴水-20250702
国信证券·2025-07-02 2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