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2025H1可转债复盘:一波三折,强势表现
华创证券·2025-07-03 20:04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2025年上半年转债呈"N"型向上波动,较主要股指表现强势,估值抬升,受正股行情传导及部分阶段抗跌性影响,可分三个阶段复盘,条款上强赎退出多、下修触发次数回落,供需结构上供给修复但不均、主要持有者多减仓 [2][58] 各目录总结 2025H1可转债市场:宏观叙事下随正股波动,稳定性更胜一筹 - 2025年上半年转债呈"N"型向上波动,指数较主要股指表现强势,估值较2024年底抬升3.58pct,可分三个阶段,2025H1可转债基金净值上涨7.48%,最大回撤-8.38% [2][9][12] - 上半年估值整体抬升,低平价占比压缩,70元及以下平价区间转债只数占比19.66%,较2024年底降低7.14pct,百元以上平价占比提升8.03pct至44.23% [14] - TMT主题热度高,季度末创新药驱动医药板块行情,1月"两新"政策对TMT有积极作用,2月AI板块热潮,3月TMT领跌、消费升温,4月关税落地各板块回调、资金偏好转向,6月创新药热点升温 [18] 转债条款:"老龄化"下更多的强赎退出,下修触发次数回落 - 2025年强赎数量高频,截至6月30日,57只转债退市,96只触发强赎,36只公告实施赎回,强赎概率37.5%,较2024年小幅回落 [21] - 下修触发次数回落,上半年218只转债365次触发下修条款,42支转债公告提议下修43次,提议下修占触发下修概率11.78%,较2024年降低6.41pct [22] - 权益市场回暖,回售风险可控,2025年进入回售期转债数量及余额多,但信用风险可控,未大面积破底破面,低平价区间压缩,回售事件点状发生 [27] 供需结构:供给同比修复明显,但结构非均匀,主要持有者多减仓 - 供给有所改善,上半年发行转债19只,规模217.75亿元,较2024H1提升58.33%、68.66%,新增预案规模344亿元,同比提升44.33% [30] - 供给非均匀,高评级大盘转债发行偏弱,60亿元以上大盘转债发行缩容,2025年AAA评级新增渝水转债19亿元,AA+评级新增规模90.55亿元 [36] - 退出同比加速,上半年57只转债到期及强赎退市,较2024H1增加78.13%,退出余额552.86亿元,2025下半年仍有一定规模到期退市 [38] - 需求端主要持有者多数减持,截至6月沪深两所主要持有者合计持有6551.68亿元,较2024年底减少708.05亿元,降幅9.75%,券商及私募基金逆势增持 [42] - 公募基金持有规模缩减,截至6月底持有2168.99亿元,较2024年底减少239.67亿元,降幅9.95%,仓位低位延续 [45] - 企业年金持续减配,截至6月底持有1117.06亿元,较2024年底减少101.33亿元,降幅8.32%,占比降低 [52] - 保险机构上半年转债配置缩量,截至6月底持有536.73亿元,较2024年底减少8.81%,占比下降 [52] - 券商表现积极,私募风偏强化,截至6月底券商自营持有464.36亿元,较2024年底增加73.48亿元,增幅18.80%,私募基金增持 [55] - 季末权益市场抬升,ETF增配显著,春节后转债ETF总份额高位回落,季末增配放量 [57] 阶段复盘:转债抗跌——主题热潮——外围扰动 权益回调&转债抗跌:权益小"V"反转&转债估值高位保持(0102 - 0127) - 权益回调叠加纯债溢出,催化转债估值快速抬升,资金面成估值重要支撑,险资、券商、ETF增持 [63] - 阶段百元溢价率大幅抬升3.43pct至24.10%,位于2019年以来74.60%历史分位数水平 [64] 主题热潮&政策催化:科技主题热潮催化,转债高估值下仍有动力(0205 - 0331) - 春节后科技主题催化,转债估值抬升,2月AI板块带动转债表现强劲,月底权益受关税扰动,转债估值回落 [66] - 3月转债资金面或偏向止盈,ETF份额见顶回落,债基赎回压力传导,高评级转债回落,市场对业绩披露预期偏弱,消费板块升温 [66][67] - 阶段百元溢价率回落1.82pct至22.28%,位于2019年以来62%历史分位数水平 [67] 关税扰动&风险缓释:外围不确定性尚可控,热点转向医药消费(0401 - 0630) - 关税扰动权益市场,4月上旬权益与转债回调,转债相对抗跌,估值有支撑,后社融增速回升,转债估值企稳 [71] - 科技主题转向消费/医药,5月权益市场调整震荡,科技板块回调显著,转债风格转向稳健,6月创新药热点再起,月底中央汇金增量资金进场,市场对底部支撑预期修复 [71] - 阶段百元溢价率抬升2.44pct至24.72%,位于2019年以来79.00%历史分位数水平,估值增量主要来自结构变化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