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提供的研报内容,以下是关于创业板综合指数编制方案修订的量化模型与因子分析总结: 量化模型与构建方式 1. 模型名称:创业板综合指数优化模型 模型构建思路:通过新增两项剔除机制(风险警示股票月度剔除和ESG负面剔除)提升指数质量,反映创业板市场高质量发展导向[11][14] 模型具体构建过程: - 风险警示剔除机制:对公告实施风险警示的样本股,从公告次月第二个星期五的下一个交易日起剔除;撤销警示的股票则同期纳入[14] - ESG负面剔除机制:ESG评级降至C级及以下的样本股,从评级变更次月第二个星期五的下一个交易日起剔除;评级回升至C级以上的股票则同期纳入[14] 模型评价:月度剔除机制相比半年调整更具时效性,长期可能形成"劣汰"效应,推动上市公司改善财务稳健性和ESG表现[11] 2. 衍生指数模型(如创业板指、创业板50等) 模型构建思路:基于创业板综合指数成分股,通过流动性、市值、行业等维度筛选构建细分指数[16] 模型具体构建过程:未披露详细规则,但跟踪ETF规模显示创业板指(1154亿元)和创业板50(316亿元)为最主要衍生指数[16] 模型的回测效果 (注:研报未提供具体回测指标,故跳过) 量化因子与构建方式 1. 因子名称:风险警示状态因子 因子构建思路:标记样本股是否被实施风险警示,作为负面信号[14] 因子具体构建过程:直接采用交易所公告的风险警示状态,二值化处理(0=正常,1=警示) 2. 因子名称:ESG评级因子 因子构建思路:将ESG评级量化为序数变量,区分C级及以下为负面信号[14] 因子具体构建过程: 因子的回测效果 (注:研报未提供因子IC、IR等测试结果,故跳过) 其他关键数据 - 指数覆盖范围:修订后样本股1316只,覆盖创业板95%上市公司,总市值覆盖率98%[11] - 行业分布:工业(32%)、信息技术(26%)、医药卫生(12%)为前三大行业[11] - 主题权重:高新技术企业占比92%,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79%[11] (注:以上总结严格排除风险提示、免责声明等内容,仅提取模型与因子相关核心信息)
新增月度剔除机制,创业板综指编制方案优化-20250714
长江证券·2025-07-14 1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