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报告核心观点 - 我国中东部地区煤炭产量衰减明显、资源保障年限不足,2035 年中部地区或退出约 7 亿吨产量,山西产量下降趋势或最明显 [3] - 煤炭行业强周期波动特征正被平滑,行业运行稳定性提升,投资者需穿透短期扰动,以长期视角把握板块投资价值 [4] - 中东部地区煤炭产量衰减趋势下,资源接续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关键指标,建议关注三类投资逻辑相关企业 [4] 我国中东部地区有效可采煤炭储量相对有限 我国煤炭资源总量丰富,但可经济开采资源较少 - 我国煤炭资源呈“井”字形分布,晋陕蒙(西)宁区是大型煤炭基地集中区,东部黄淮海和东北区浅部资源基本动用,西部新疆是未来资源保障接替核心区 [12] - 我国煤炭资源总量丰富,主要分布在晋陕蒙、新疆和西南地区,但储量远低于资源量,可经济开采资源相对较少,截至 2023 年底证实与可信储量为 2185.7 亿吨,按 47 亿吨年产量测算仅可采 30 余年 [13][18] 我国煤炭储量西多东少,中东部地区储量占比较低 - “十三五”以来我国煤炭开发布局为压缩东部、限制中部和东北、优化西部,东部资源枯竭、开采条件复杂,中部和东北开发强度大、接续资源在深部,西部资源丰富但生态脆弱 [21] - 我国煤炭储量西多东少,截至 2022 年末,西部占 66%、中部占 28%、东部仅占 6%,且证实和可信储量并非全部可开采利用,主要产煤省份服务年限在 23 - 57 年之间 [22][28] 受诸多客观开采条件限制,中东部煤炭储量开发难度上升 - 开采深度方面,中东部地区开采深度逐年增加,1000 米以浅资源趋于枯竭,深部开采面临政策、安全和成本等多方面限制,但山东推动千米深井开采试点或延缓资源退出速度 [34][39] - 资源压覆方面,中东部“三下一上”资源压覆严重,以山西等 5 省为例,2021 年“三下一上”压覆资源量占总资源量比重为 36%,限制了资源开发 [43] - 生态制约方面,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政策和水资源不足对煤炭开发形成系统性约束,如榆神四期矿区规划因生态环境限制调整,中煤能源也因生态制约对探矿权计提减值 [49][56] - 呆滞资源方面,中东部地区去产能时期形成部分呆滞资源,关闭煤矿重新复采可能性较低,当前关闭煤矿资源二次利用主要集中在采空区煤层气抽采 [57][60] - 统筹缺位方面,日益完善的环保与安全政策体系刚性约束,使大量资源从“技术可采”转为“政策不可采”,导致部分矿权规划设置被迫调整,形成呆滞不可采资源 [64][67] 我国中东部地区煤炭产量已呈现衰减态势 煤矿生命周期内产量呈现“前期爬坡、中期稳产、末期陡降”特征 - 煤矿生命周期可划分为规划、建设、投产、达产、丰产、稳产、衰退、闭矿等阶段,以晋控煤业忻州窑矿为例,资源枯竭矿井末期产量和储量下降较快 [69][74] 我国煤炭生产布局西移,中东部地区产量缩减 - 近 10 年我国东北、东部地区煤炭产量持续下降,年均下降速度约 5.5% - 5.9%,2004 年以来中东部产量(含东北)占比下降 23 pct,产量下滑地区主要为东北、东部及中部(除山西)地区 [75][78] - 2014 - 2024 年我国煤炭产能整体增长,增幅主要由中西部贡献,中东部(除山西)产能占比下降,煤矿数量也呈下降态势,西部地区煤矿数量占比提升,产能和煤矿主要退出地区为东北、西南和中部(除山西)地区 [85][95] 我国新建矿井多位于西部地区,中东部地区资源潜力有限 - 我国新建矿井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截至 2024 年初,西部地区新建煤矿产能占全国新建矿井产能的 83%,未来新疆地区开发潜力大,中东部地区基本不具备开发新建矿井条件 [98] - 中东部地区勘探程度高,潜在后备煤炭资源有限,从预测资源量、浅部资源勘察程度和矿业权出让地区来看,未来煤炭产能将继续加速向西部转移 [103][110] 我国中东部地区煤炭衰减趋势及影响评估 中东部矿区煤炭储量和可采率相对较低,或进一步缩短其服务年限 - 我国煤炭资源采出率较低,平均约为 42.1%,东部及东北地区煤炭资源接近枯竭,晋陕蒙(西)宁地区已高强度开发,蒙东和西南地区开发潜力有限,西北地区资源丰富、开发强度低 [117][118] 中部地区尤其山西煤炭产量加速下降,预计 2035 年或退出约 7 亿吨 - 2030 年以前我国煤炭产量维持在 41 亿吨以上,2030 年后进入快速下降通道,未来煤炭产量衰减主要发生在中部地区,到 2035 年中部或退出约 7 亿吨 [122][123] - 山西是中部煤炭主产省份,增产保供期间高强度开采,3 年合计增产 2.94 亿吨,但带来安全生产事故频发和资源加速衰减,2024 年山西由“增产保供”转向“稳产保供”,产量下降,且未来资源衰减将导致产量进一步下滑 [131][138] 我国核心矿区煤炭资源消耗速度快,产能接续面临新挑战 - 我国核心矿区产能接续面临挑战,鄂尔多斯未来 10 年产量将减少 1 亿吨以上,大同及朔州地区增产潜力有限,神东矿区部分主力矿井服务年限不足 10 年,煤层厚度变薄影响产能接续,后备新街台格庙矿区开发潜力一般 [146][160] - 平朔矿区剩余资源储量不足,服务年限下降,受朔南矿区水资源和生态保护问题影响,接续面临挑战,晋北主力矿区煤质下降,焦煤产区硫分随开采深度增加上升 [161][170] 煤炭资源转让更趋市场化,央国企获取资源难度或加大 - 新《矿产资源法》确立矿业权竞争性出让的基础性地位,我国煤炭矿业权竞拍成交价格较高,央国企在市场化资源获取中面临结构性劣势,获取接续资源困难,需进行煤炭资源协议转让破局 [174][177] 未来我国中部及西南地区存在中小煤矿产能退出风险 - 我国中小煤矿历经规模整合、安全环保约束、市场化退出三大阶段,未来部分地区中小产能煤矿仍存在退出风险,目前中小产能煤矿中停产、停建产能占比较高,云贵地区 30 - 60 万吨中小煤矿产能占全国比重达 53%,新《矿产资源法》实施或加速中小煤矿退出 [181][193] 投资建议 中东部煤炭资源储备丰富,服务年限较长的煤企 - 在中东部地区煤炭产量衰减趋势下,资源接续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关键指标,建议关注地处中东部、服务年限较长的新集能源、淮北矿业等企业,可对冲区域产量衰减风险、有长期价值重估潜力 [194][195] 拥有晋陕蒙区域资源,提前布局新疆煤炭资源,未来接续能力较强的煤企 - 新疆煤炭资源储量丰富、产量增长快,是重要能源接替区和战略能源储备区,建议关注公司或其控股股东拥有晋陕蒙资源、优先布局西部新疆地区的企业,如中国神华、陕西煤业等 [198] 积极获取控股股东煤炭资源,资产注入做强产能接续的煤企 - 新一轮央企控股上市公司改革行动有助于煤炭国央企推动资产注入工作,建议关注具有控股股东煤炭资产注入预期的煤企,如兖矿能源、中国神华等,未来产能接续能力较强 [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