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菲利普斯曲线是描述失业率与通胀关系的重要理论,仍是美联储重要分析工具,回溯其理论历代版本或能解释美联储政策困境来源 [2] - 近年来菲利普斯曲线长期呈扁平化特征,影响货币政策灵活度,其背后受预期因素调整、贸易全球化、劳动投入端扰动等因素推动;2020 以来短期数据呈现局部陡峭化特殊情景,拉高视角看本质或是美国经济循环变化导致曲线局部断裂 [8][10][11][12] - 美联储当前面临市场通胀预期不可控和关税冲击叠加宽松政策引发持续通胀的担忧,对于推迟降息行为有压制通胀能力下降、降息效果取决于全球美元体系、通胀预期管理重要、遵循引导预期惯例等方面的思考 [14][15]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菲利普斯曲线理论历代版本 - 1926 年,欧文·费雪指出失业与价格反向关系,强调未预期价格变动对经济作用 [3] - 1958 年,菲利普斯指出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动率负相关,绘制菲利普斯曲线,但未纳入通胀分析框架 [3] - 1960 年,萨缪尔森和索洛提出“失业 - 物价”菲利普斯曲线,将通胀纳入框架,表明失业率和通胀此消彼长,成为凯恩斯主义政策工具核心 [4] - 1962 年,奥肯提出“产出-物价”菲利普斯曲线,以经济增长率代替失业率,奥肯定律和菲利普斯曲线共同构成凯恩斯主义政策框架基础 [5] - 70 年代初,弗里德曼和埃德蒙·费尔普斯提出附加适应性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引入自然失业率概念,分短期和长期解释通胀与失业双高 [6] - 70 年代中期,理性预期学派主张短期与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均垂直,否定政策有效性 [7] - 80 年代后,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系统化,引入粘性价格模型,美联储基于此框架强调前瞻性预期管理 [7] 菲利普斯曲线异化 扁平化 - 失业率与通胀负相关关系减弱,政策制定者调控难度上升,对“抗通胀”挑战更大,政策容错空间收窄 [8][9] - 推动因素包括预期因素调整、贸易全球化、劳动投入端扰动 [10] 局部陡峭化 - 2020 以来短期数据呈现此情景,疫情后大规模财政刺激和供给侧结构性断裂使曲线陡峭化,遗留的政府债务压力削弱后续曲线弹性 [11] 美联储政策态度 - 面临市场通胀预期不可控和关税冲击叠加宽松政策引发持续通胀的担忧,需让市场看到通胀可控 [14] - 推迟降息的思考包括压制通胀能力下降、降息效果取决于全球美元体系、通胀预期管理重要、遵循引导预期惯例 [15]
海外宏观研究笔记(三):如何看待美国菲利普斯曲线的异化?
华安证券·2025-07-25 1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