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创债研究系列之科创债风险分担工具透视
远东资信·2025-07-30 20:38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以风险分担工具、民营企业债券发行实践为切入点探讨科创债的风险分担机制,指出科创债风险分担机制虽形式延续民企债,但服务对象转变为培育硬科技民企与创投机构长期融资能力,当前增信手段和风险分担机制不完善,需从深化“央地合作”模式、创新担保及反担保方式、提升专业机构评估能力三方面协同发力破解增信困境 [2][4][63][64]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信用分担工具箱及科创债的相关实践 - 风险分担有多元化和互助合作两种模式,本文指互助合作模式,以往债券发行实践中风险分担工具主要包括担保增信和信用衍生工具,政策引导下不断创新,如央地合作、设立风险补偿基金等 [7] - 担保增信方面,融资担保按业务类型、增信方式、担保人身份有不同分类,存续担保信用债以 AA 级国有企业为主、担保方式以连带责任担保为主,我国融资担保体系定位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但在债券担保领域对民营企业实际担保覆盖比例低,科创债支持主体向高信用等级国企倾斜,对中小型民营科技企业融资支持不足,担保增信困难 [8][13][14] - 交易型信用增进由信用增进公司提供,将传统连带责任担保在债券违约后的代偿处理方式转变为债券交易形式,条款更严格,存在丧失增信保护可能,当前债券市场采用该方式增信情况较少 [15] - 信用衍生工具方面,我国信用衍生品市场发展较初期,银行间市场有 4 种,交易所市场有 2 种,其发展历程受债券违约潮影响,不同时间有不同发展高峰,2025 年“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推出使其再次受关注,与担保增信在风险转移方式、交易结构、费用支付方等多方面存在差异,更为灵活但对发行人增信力度弱,CRMW 对科创债支持在创设层面呈现“商业银行主导创设、创设期限短期化、规模覆盖率偏低”特征,在支持标的层面呈现“高信用等级民企为主、行业分布集中于基础化工、纺织服饰和电子”特征 [16][20][23] - 地方风险缓释基金方面,2019 年提出设立方案,信贷领域基金重点支持中小企业融资,如南京“宁创贷”;债券领域主要服务于城投债务风险化解,如广东设立企业债券省级风险缓释基金,佛山在支持中小民营企业方面有实践,对科创债支持有政策鼓励,但实践中对科技型企业贷款支持多于债券领域 [26][27][28] - 央地合作方面,是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框架下的创新实践,核心是中央与地方机构协同增信,优势显著已从试点走向常态化,有四个典型模式,部分机构会作为“基石投资人”直接购买债券,2025 年 5 月相关文件支持科技创新债券发行和投资交易,6 月首批运用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的 5 只民营股权投资机构科创债落地,多数采用央地合作模式增信 [29][30][36] 民营企业债券的信用风险分担实践 - 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演化分为三个阶段,一是 2018 - 2021 年设立,由央行运用再贷款提供初始资金,中债增信负责实施,为纯政策性工具;二是 2022 年增信工具持续创新,交易商协会和交易所推出非纯政策性工具和央地合作新模式,市场化运作程度更强;三是 2022 年底至今支持力度逐步加大,常态化央地合作增信模式,政策力度持续加大,支持对象向民营房企与科技企业倾斜 [40][41][43] - 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及演化工具效果不彰,民企债券净融资 2018 年以来长期为负,信用保护类工具以 CRMW 观察,支持主体性质和评级有变化特征;担保增信方面民企债担保率低,2021 年担保情况有重大改变;民企债融资规模持续下滑,净融资依赖可转债及可交换债,剔除后纯债性净融资负值幅度扩大,2024 年后科创债崛起使民企净融资有所缓解,制约支持效果的因素包括增信措施对改善主体经营和信用作用有限、民企可抵押优质资产不足、政策核心目标是纾困 [46][48][49] 科创债风险分担的思考 - 科创债风险分担机制服务对象从纾困优质民企转向培育硬科技民企与创投机构长期融资能力,但当前增信手段和风险分担机制不完善,体现为两极分化,核心矛盾在于传统反担保逻辑与科技创新企业资产特质错配等,难以形成可持续市场化风险分担生态 [63] - 破解增信困境可从三方面发力,一是深化“央地合作”模式,强化传统增信工具应用,延伸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覆盖范围,鼓励地方政府吸引地方金融机构参与风险分担;二是创新担保及反担保方式,探索知识产权质押等措施,借鉴信贷领域实践;三是提升专业机构评估能力,强化市场化定价,开发适配科技企业的评估模型 [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