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宏观深度报告:跨越百年的产能调整经验,如何从失衡到再平衡
东吴证券·2025-08-05 21:05

历史案例与产能失衡机制 - 19世纪后期美欧长期萧条由新兴产业过度投资引发,美国铁路里程从1868年3.9万英里激增至1873年平均每年增长6000英里[11][13] - 1873-1896年长期萧条期间,美国CPI累计下降29.9%,英国和德国分别下降17.5%和12.3%[19][20] - 产能失衡形成负反馈循环:物价下跌→企业利润减少→劳动成本降低→需求下降,市场自发出清可能持续20-30年[4][87] 政府干预效果对比 - 1929大萧条后罗斯福新政通过AAA法案使燕麦产量两年内减少57%,价格回升207%[36][37] - 日本70年代"特安法"行政干预使过剩设备平均处理率达23%,90年代市场化去产能导致经济停滞[74][77] - 政府干预需同步控制产能、修复信用、稳定就业,单方面政策效果有限[4][83] 经济结构调整与社会转型 - 1870-1896年长期萧条后,美国工资增速与名义GDP增速比从7%升至49%[32][33] - 大萧条期间美国劳动报酬占国民收入比例显著提升,FHA政策使1935年新房开工增长130%[58][62][66] - 供需失衡推动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转型,改善工人权益和工资水平[4][84] 新兴产业与竞争秩序 - 产能去化后市场集中度提高,美国1904年318个托拉斯控制40%制造业资产[27][87] - 规范竞争秩序需平衡去产能与反垄断,如1887年《州际商业法》和1890年《谢尔曼反托拉斯法》[4][87] - 日本90年代放松管制导致萧条卡特尔被反垄断法禁止,延缓产能出清[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