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上世纪 80 年代英国撒切尔政府和美国里根政府为应对滞涨,从凯恩斯需求管理转向供给侧改革,钢铁、煤炭行业受重点影响,虽经历产能和就业萎缩的“阵痛期”,但最终淘汰落后产能,实现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向高附加值产品转型,提升企业盈利能力 [2] 各部分总结 上世纪 70、80 年代英美“供给侧改革”改革背景 - 英美陷入滞涨格局:1970 年代英美陷入“滞胀”,英国 1973–1980 年 GDP 年均仅增长 1.74%,通胀 15.2%,失业率突破 10%;美国 1974、1975、1980 年 GDP 增速负增长,通胀最高突破 14%,失业率超 10% [6] - 经济政策从凯恩斯转向供给侧:凯恩斯主义侧重需求侧的“财政 + 货币”双扩张失灵,供给端梗阻;撒切尔政府以“减税、私有化、放松管制”为核心,里根政府以“减税、放松管制、紧货币”为核心,启动供给侧改革走出滞胀 [8] - 煤炭、钢铁行业陷入产能过剩、大幅亏损局面,进入产业结构调整期:1970 年代后期英美“去工业化”,传统重工业受石油危机成本冲击,能源结构转型,海外面临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竞争,生存困难 [9] 改革进程:英美版本的“三去一降一补” 去产能 - 煤炭行业:英国撒切尔夫人改革削减成本、减少补贴、削弱工会,煤矿数量从 1980 年约 200 处减至 1990 年 65 处,矿工从约 23 万降至 4.9 万,产量从 1.2 亿吨降至 5000 万吨;美国虽无明确调控措施,但政策和市场因素使产能压降,环保政策加速老旧矿区关停 [17] - 钢铁行业:英国加入欧共体计划削减产量,取消对英国钢铁公司补贴,使其完成“关厂—裁员—盈利”改革;美国环保法案使老旧钢厂关闭,取消税收优惠,多家钢厂倒闭,1986 - 2003 年累计退出 5280 万吨粗钢产能,进口占比从 1960 年的 4%升至 1989 年的 22% [18][19] 去库存 - 英国撒切尔夫人推进私有化,实施“购房权”政策,1979 - 1987 年底卖出约 14 万套住房,1980 - 1988 年出售公共住房获约 160 亿英镑收入 [20] 去杠杆 - 英国将政府支出占 GDP 比重从 80 年代初的 43%压到 90 年代初的 38%,赤字率从 6%降至 2%;美国 1985 年通过法案强制削减 440 - 514 亿美元赤字 [22] 降成本 - 英国 1979 - 1988 年将个人所得税最高边际税率从 83%降到 40%,基本税率从 33%降至 25%,公司税税率从 52%降至 35%;美国里根政府降低个人所得税最高边际税率从 70%到 28%,企业所得税从 46%到 34%,还进行政府机构改革和削减福利开支 [23] 补短板 - 英国支持钢铁企业兼并重组、优化布局,1988 年推动英国钢铁公司重组;美国 SBIR 计划每年为小企业研发注资 20 亿美元,推动技术突破和创造就业机会 [24] 政策效果 - 英国钢铁行业:1975 - 1988 年产能减少 1187 万吨,1988 年转炉数量减少 39%,产量增加 35.8%,1986 年就业人数较 1972 年减少 77.4%,90 年代达世界一流水平,扭亏为盈 [26] - 美国煤炭行业:产能优化,企业集中度提升,集团产量占比从 53%升至 73%,年产 2000 万吨以上大型煤企产量占比从 32.9%升至 62.5%,生产效率提高,从业人员减少,90 年代成全球煤炭工业现代化标杆,产量跃居世界第二,出口量居世界第 2 - 3 位 [28] - 美国钢铁行业:以环保和市场竞争为杠杆,推动行业技术替代、企业转移和并购,为 90 年代后寡头化、轻量化、高端化奠定基础,1990 年后产能增速降至 1%以下 [29]
海外供给侧改革回顾:英美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