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限利差中枢决定框架 - 10-1Y期限利差中枢与信用债净融资占比呈现正相关关系,当前信用债净融资水平约30%,对应10-1Y利差中枢或回升至50-70bps区间[4][19][25] - 实体收益率和利率债供给差异对期限利差解释力度有限,资产比较效应下信用债与利率债的配置替代是核心驱动因素[12][14][17] - 30-10Y超长端利差主要受保险资金配置行为和利率债基交易影响,2025年可能维持在20-40bps区间[4][32][41] - 超长债成交占比从2020年前的10-30%升至2024年的60%中枢,推动30-10Y利差中枢持续下移[32][37] 期限利差波动特征 - 2013年以来的利差大幅波动主要源于四类驱动:货币政策与经济周期时差、金融稳定政策超调、外生冲击和机构行为异化[4][79] - 常规环境下10-1Y利差波动幅度通常不超过25bps,特殊事件驱动时期可达100bps量级[79][81] - 2022年后机构博弈加剧导致传统规律失效,如理财赎回引发短端利率50bps异常波动,2024年存款搬家致短端"失锚"[74][75] 利差择时策略设计 - 综合资金面、机构行为、权益市场和高频经济等21个因子构建周度择时策略,2021年以来胜率达60%[6][86][92] - 策略优于传统BOLL带均值回归方法,因子阈值提高可使胜率进一步提升至71%但会损失策略容量[92][96] - 有效因子包括DR007、钢材价格、商品房成交等9项指标,机构行为因子因滞后性未被纳入最终模型[86][92] 核心结论 - 信用债净融资占比对10-1Y利差中枢具有领先指示作用,险资配置主导30-10Y利差定价权[99] - 建议采用"中枢锚定+动态箱体"策略应对常规环境,特殊时期需谨慎应用期限利差交易[79][82] - "条件概率"视角下的综合因子择时策略显著提升交易胜率,2024年以来效果持续增强[6][99]
利率择时策略研究系列之二:“条件概率”视角下的期限利差新解
申万宏源证券·2025-08-13 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