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海外供给侧改革回顾:日本篇
国泰君安期货·2025-08-13 16:49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日本钢铁行业在 70-80 年代面临内忧外患陷入停滞期,政府通过行政性政策主导、市场化调控力量加深、企业主导推进的方式进行“供给侧改革”,最终通过关停并转、兼并重组、产品升级、扩大出口、海外布局等化解产能过剩,实现向高附加值经营转型 [2][7][19]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日本“供给侧改革”改革背景 - 宏观经济面临“两次石油危机—日元升值—贸易摩擦”三重压力,1973 至 1980 年日本 GDP 平均增速由 8.8% 跌至 3.9% [7] - 钢铁产业供给端粗钢产量在 1973 年达历史最高峰 1.19 亿吨,需求端城镇化进程进入平台期、建筑业投资周期下行,叠加石油危机使高能耗行业成本骤升、设备开工率长期低于 70%、企业大面积亏损 [7] 供给侧调控政策落地 行政性去产能政策阶段 - 1978 年 5 月发布《特安法》,指定“结构性萧条产业”,实行“政府出资—收购设备—就地报废”,1978 - 1981 年间拆解炼钢能力约 550 万吨,支付费用约 220 亿日元,同时允许企业结成生产限制联盟 [10] - 1983 年《产构法》将高炉企业纳入去产能范围,提供税收优惠与低息融资 [12] - 颁布《特定萧条产业离职者临时措施法》,为失业者提供救济、支持和保障 [12] 政策向市场化去产能转向,侧重“高质量转型” - 1987 年制定、1988 年实施《圆滑化法》,注重市场化导向,基于企业自主意愿申请支持 [13] - 1999 年公布、2000 年全面实施《产业活力再生特别措施法》,升级去产能框架,为“高质量转型”奠定制度框架 [13] 本世纪前后企业自发的产能削减、兼并重组与出海 - 钢企自主进行高炉关停与工厂整合,如新日铁 2020 年关闭广岛吴钢厂、2021 年宣布五年内减产 20% [14] - 日本钢铁工业史上三次大并购分别在 1970 年、2001 年和 2012 年,2000 年后行业 CR4 从 68.9% 升至 88.8% [14][15] - 钢铁企业向亚洲、美洲转移部分产能,输出技术,国内聚焦高附加值产品 [15] 政策效果 - 《特安法》和《产构法》实施后,特定萧条产业平均过剩设备处理完成率达 95% [17] - 高炉数量从 60 座以上减至约 25 座,产能指数从 1980 年的 124.8 降至 2025 年的 88.5 [17] - 2000 年后行业 CR4 上升,产品向海外转移低端产能、国内聚焦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板材成主导,单价提升 [15][17] - 巨头合并实现产能集约化,降低成本,行业利润率超泡沫经济时期,R&D 投入占比高于设备投资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