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豆粕日报-20250814
中辉期货·2025-08-14 10:28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豆粕短期偏多,基本面偏弱与中美贸易关税成本支撑交织,美农 8 月供需报告影响下价格上涨,但追多需注意仓位管理和风控[1] - 菜粕短线多头,全球菜籽产量同比恢复但加籽单产有调减风险,中国对加籽反倾销调查使菜籽进口停滞,菜粕涨停[1] - 棕榈油短线多头,印尼及马来生柴政策利多消费预期,中印存在采买需求,7 月马棕榈油累库低于预期[1] - 棉花谨慎看多,丰产预期下短期关注新花上市前供应问题,去库快和无进口配额支撑底部,“金九银十”需求或好转[1] - 红枣谨慎看多,2025/26 年度新疆南疆灰枣减产成定局但幅度或不及 2023/24 年,11 月前开秤价炒作期长,去库加快[1] - 生猪谨慎看多,养殖端出栏施压现货,中长期产能高,头部企业产能去化或助力远月合约上行,“弱现实,强预期”明显[1]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豆粕 - 期货主力日收盘 3163 元/吨,涨 2.33%;全国现货均价 3115.43 元/吨,涨 3.19%;全国大豆压榨利润均价 28.0593 元/吨,较前一日增 81.26 元/吨[2] - 截至 2025 年 8 月 1 日,全国港口大豆库存 823.7 万吨,环比增 15.2 万吨;125 家油厂大豆库存 655.59 万吨,增幅 1.55%;豆粕库存 104.16 万吨,减幅 0.14%;国内饲料企业豆粕库存天数 8.05 天,降幅 1.74%[3] - 8 月 5 日远月基差成交放量,油厂因压榨利润高下调基差促销,低基差吸引中下游企业采购[3] 菜粕 - 期货主力日收盘 2723 元/吨,涨 2.64%;全国现货均价 2725.26 元/吨,涨 3.53%;全国菜籽现货榨利均价 -254.437 元/吨,较前一日增 266.06 元/吨[5] - 截至 8 月 8 日,沿海地区主要油厂菜籽库存 13.88 万吨,环比增 2.28 万吨;菜粕库存 3.2 万吨,环比增 0.5 万吨;未执行合同 6.9 万吨,环比增 2.3 万吨[7] - 6 - 8 月水产养殖旺季但豆粕替代作用强挤占菜粕市场份额;8 - 10 月菜籽进口同比大幅下降,加菜粕进口关税 100%及旧作加籽强势支撑价格,但加籽进口利润改善构成上档压力[7] 棕榈油 - 期货主力日收盘 9424 元/吨,涨 0.66%;全国均价 9525 元/吨,涨 1.28%;全国日成交量 1000 成,较前一日增 467 成;进口成本 9617 元/吨,较前一日增 121 元/吨[8] - 截至 2025 年 8 月 8 日,全国重点地区棕榈油商业库存 59.98 万吨,增幅 3.02%;马来西亚 8 月 1 - 10 日棕榈油出口量增加,ITS 数据显示环比增 23.31%[8][9] - 市场看升比例 29%,较前一周增 11%;看平比例 65%,增 12%;看跌比例 6%,降 23%[8] 棉花 - 郑棉主力合约 CF2509 日内增仓上行 1.40%至 14130 元/吨,国内现货上涨 0.08%至 15204 元/吨;ICE 棉主力合约下跌 1.01%至 67.7 美分/磅[11] - 美国棉花优良率环比降 2%至 53%,棉区无干旱率回升至 82%;印度播种面积同比增 7%,播种进度 24%,同比增 2%;巴西新棉收获进度 16.7%[11] - 国内新疆新棉多数进入裂铃期,产量预计提升至 740 万吨及以上;商业库存降至 200.67 万吨,去库为棉价提供支撑;纺纱厂开机率环比降 0.9%至 65.7%;织布厂开机率环比降 0.1%至 37%;纺企订单环比降 0.49 天至 6.84 天;“金九银十”预计近 1 - 2 周启动[12] 红枣 - 红枣主力合约 CJ2601 日内减仓下跌 1.17%,收 11410 元/吨[15] - 新季作物坐果期,市场关注产区天气,未来新疆最高气温抬升但不及前期极值;预估新季产量 56 - 62 万吨,较 2022 年度降 5 - 10%,较 2024 年度降 20 - 25%,但不同机构减产预期差异大[15] - 本周 36 家样本点物理库存 9784 吨,环比减 255 吨,高于同期 4379 吨,去化速度加快;需求维持淡季特征[15] 生猪 - 生猪主力合约 Lh2511 日内增仓上行 1.33%至 14045 元/吨,国内生猪现货价格持稳于 14340 元/吨[18] - 8 月钢联样本企业计划出栏量环比增 5.26%,集团场大猪出栏占比高,二育栏舍利用率高;预计下半年出栏量有增长空间;6 月全国能繁母猪存栏 4043 万头,钢联样本养殖场环比增 1.48 万头至 509.82 万头[18] - 当下消费淡季,学校等场景需求阶段性弱化;养殖端出栏施压现货,中长期产能高,头部企业产能去化或助力远月合约上行[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