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模型与构建方式 1. 模型名称:港股风险模型(基于Barra框架) - 模型构建思路:针对港股通、高流动性港股和全市场三个股票池分别构建风险模型,通过10个大类风格因子和行业因子解释市场收益来源[3] - 模型具体构建过程: 1. 底层数据处理:清洗港股市场数据,剔除仙股等异常标的[3] 2. 因子构建:包含贝塔、动量、流动性、BP(账面市值比)、盈利、市值、成长、非线性市值、波动率、杠杆等10类风格因子[3] 3. 行业因子:采用恒生行业分类标准,覆盖金融、资讯科技等主要板块[3] 4. 模型拟合:通过横截面回归计算因子暴露和收益贡献,2014年以来港股通池内模型平均R²为36.7%[3] - 模型评价:有效捕捉港股市场异质性,但全市场模型受低流动性股票影响较大[3] 量化因子与构建方式 1. 因子名称:贝塔因子 - 因子构建思路:衡量个股对市场整体波动的敏感性[3] - 因子具体构建过程: - 计算个股日收益率与恒生指数收益率的协方差,除以市场方差: - 滚动60个交易日估计,港股通池内因子累计收益为正[3] 2. 因子名称:动量因子 - 因子构建思路:捕捉股票价格趋势效应[3] - 因子具体构建过程: - 过去12个月收益率剔除最近1个月(11M-1M策略)[3] - 标准化处理后在港股通池内表现显著 3. 因子名称:流动性因子 - 因子构建思路:反映股票交易活跃度差异[3] - 因子具体构建过程: - 计算过去20个交易日日均换手率对数: - 港股通池内因子收益为正,全市场因子受仙股干扰[3] 4. 因子名称:BP因子(账面市值比) - 因子构建思路:衡量价值效应[3] - 因子具体构建过程: - 使用最新财报股东权益除以市值: - 需调整港股会计准则差异(如IFRS与CAS处理差异)[2][3] 5. 因子名称:波动率因子 - 因子构建思路:识别个股特异性风险[3] - 因子具体构建过程: - 计算过去60个交易日残差收益率标准差: - 全市场池内累计收益为正,与A股表现分化[3] 模型与因子回测效果 1. 港股通池内因子表现: - 贝塔因子:年化IR 0.85[3] - 动量因子:年化IR 1.12[3] - 流动性因子:年化IR 0.73[3] - BP因子:年化IR 0.68[3] 2. 全市场因子表现: - 波动率因子:年化IR 0.92(剔除仙股后降至0.45)[3] - 杠杆因子:年化IR 0.57(与A股负相关)[3] 3. 行业因子解释力: - 金融行业因子:年化收益贡献4.2%[3] - 资讯科技因子:年化收益贡献3.8%[3] 注:所有测试结果基于2014-2025年历史数据,港股通池采用550只标的股票[3][27]
一文搞懂港股A股差异:从市场特征到风险模型
民生证券·2025-08-15 1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