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 报告通过复盘2013-2015年和2018-2021年两轮创业板牛市行情,分析其异同点及驱动因素,认为当前创业板行情需结合历史规律与宏观环境综合判断 [3][4][14] - 第一轮牛市(2013-2015年)以普涨和高弹性为特征,创业板指数累计涨幅464.6%,93%个股上涨,计算机行业平均涨幅338.26%领跑 [5][6] - 第二轮牛市(2018-2021年)呈现结构性特征,指数累计涨幅195.7%,74%个股上涨,电力设备(220.94%)和电子(137.01%)成为核心驱动力 [8][9] 第一轮创业板牛市(2013-2015年) 市场表现 - 创业板指数从705.34点飙升至3982.25点,累计涨幅464.6%,日均成交量显著放大,呈现价量齐升特征 [5] - 93%个股实现上涨,涨幅2-5倍的标的占比最高,计算机行业以338.26%平均涨幅居首,医药生物(216.12%)和机械设备(204.36%)紧随其后 [6] 行业与估值特征 - 新兴产业全面开花,计算机(49家)、医药生物(40家)、机械设备(43家)公司数量最多,反映政策对"互联网+"等新兴产业的扶持 [6] - 极致成长股(G8区间)平均涨幅347.85%,显著高于深度价值股(G1区间)的158.31%,显示市场对成长性溢价极高 [7] - 大盘成长股表现突出,G6-G8区间大盘股平均涨幅达540.78%-802.48%,中小盘股弹性相对较弱 [7] 第二轮创业板牛市(2018-2021年) 市场表现 - 创业板指数从1205.03点上涨至3563.13点,累计涨幅195.7%,成交量局部放量但未全面过热,体现结构性行情特征 [8] - 74%个股上涨,涨幅2倍以内标的占比最高,电力设备(48家)、电子(48家)、医药生物(63家)成为主力赛道 [9] 行业与估值特征 - 新能源(光伏、电池)和硬科技(半导体)崛起,电力设备行业以220.94%涨幅领跑,医药生物凭借63家公司数量展现防御性 [9] - 龙头效应显著,G1-G4区间大盘股平均涨幅190.99%-264.06%,市场更注重估值合理性(G4略低估区间涨幅105.32%) [10] 两轮牛市的对比分析 共同特征 - 政策驱动与经济转型:两轮牛市均受益于新兴产业政策(如"互联网+"、"碳中和")和产业结构升级 [11] - 科技创新引领:计算机、电子、电力设备等科技行业在两轮牛市中均占据主导地位 [11] - 资金活跃度提升:成交量显著放大,公募基金和外资持续流入 [11][16] 核心差异 - 市场广度:第一轮普涨(93%个股上涨),第二轮结构性分化(74%个股上涨) [3][12] - 估值容忍度:第一轮对高估值更宽容(G8区间涨幅347.85%),第二轮更注重盈利确定性(G7区间涨幅99.95%) [7][10] - 行业集中度:第二轮赛道更聚焦,新能源和半导体贡献超50%涨幅 [9][12] 宏观环境驱动因素 - 第一轮牛市(2013-2015年):经济下行压力下政策转向宽松,4G技术革命与"互联网+"政策推动流动性涌入成长股,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4.6%降至3.0% [15] - 第二轮牛市(2018-2021年):贸易摩擦与疫情倒逼逆周期调控,"新基建"和硬科技产业高景气,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3.6%降至2.5% [16]
策略解读:这轮创业板牛市更像哪一次
国信证券·2025-08-19 1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