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投资评级 - 投资评级:看好(维持)[1] 核心观点 - 卫星互联网成为商业航天核心赛道,低轨卫星(LEO)凭借低时延、低成本优势实现全球覆盖,美国以5165颗在轨卫星领先(占全球68.32%),SpaceX星链计划全球领先,国内"国网"和"千帆"星座加速推进[3] - 政策、技术与资源共振驱动行业爆发,低轨卫星申报量超7万颗,Ku/Ka频段趋饱和倒逼企业加速组网发射,商业航天两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科创板拓宽融资渠道[3] - 商业航天产业链覆盖卫星制造、火箭发射、地面终端等多环节,卫星通信为最大应用领域,在轨通信卫星占比达74.9%[3] - SpaceX实现全产业链突破,星链总带宽容量近450Tbps,用户规模突破600万,通过可复用火箭、一箭多星等技术持续降本增效[3] - 投资建议关注卫星制造、火箭发射、地面终端、卫星运营等环节标的[3] 商业航天及卫星互联网 - 商业航天指按市场规则运营的航天活动,卫星互联网是其最重要应用场景,通过规模化组网实现类似地面宽带功能[8] - 卫星网络工作模式分为天星地网、天基网络和天网地网三类,天网地网模式成为未来低轨卫星网络发展趋势[9] - 卫星轨道分为LEO(160-2000km)、MEO(~10000-20000km)和GEO(35786km),LEO卫星往返时延<30ms,设计寿命5-7年,需数百上千颗实现全球覆盖[12][15] - 截至2023年5月,LEO卫星数量6768颗,远超GEO(590颗)和MEO(143颗),低轨卫星为卫星互联网首选[13] - 不同频段特性差异显著,Ka频段(26.5-40GHz)因带宽优势成为星链、OneWeb等主要选择,但雨衰影响严重[18][22] 全球商业航天产业 - 2020s全球航天发射提速,近五年(2021-2025)发射968次超2011-2020年总量(928次),中国发射次数全球第二[23] - 2024年全球商业航天发射175次占比66%,SpaceX以117次发射领先(占67%),中国呈现"国家队+民企"双轨模式[26][27] - 截至2023年5月,美国在轨卫星5165颗(全球68.32%),中国631颗居第三;商用卫星6081颗(占80.44%)为主流[28][29] - 全球低轨卫星互联网竞争激烈,SpaceX星链计划4.2万颗(已发射6732颗),国内"国网"规划1.3万颗,"千帆"规划1.5万颗[30][31] 政策技术与需求驱动 - 频轨资源"先登先占",低轨总容量约6万颗而申报量超7万颗,SpaceX计划占70%容量,国内"国网"和"千帆"已常态化发射[32][33] - 商业航天政策支持深化,2014年起步,2024年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25年科创板纳入第五套上市标准[34][35] - 卫星互联网在偏远地区覆盖和应急通信优势显著,建设最后1%人口费用是前95%的40倍,军事应用价值在俄乌冲突中显现[38][39] - 低轨卫星系统相比传统GEO卫星更具稳定性,可通过快速补网避免单点故障[39] 产业链生态 - 商业航天产业链涵盖卫星制造、火箭发射、地面设备、卫星应用等环节,2024年全球航天经济规模4150亿美元,卫星服务(1083亿)和地面设备(1553亿)为主[42][44][46] - 卫星制造包括有效载荷和平台,平台由能源、姿态控制、推进等系统构成[50][54] - 我国现有五大发射场,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为唯一商业发射场,2024年完成首飞[57][58] - 运载火箭分为单级/多级、固体/液体、一次性/可复用等类型,可复用火箭通过分摊硬件成本降低发射费用[58][59] - 卫星应用以通信(5514颗)、遥感(1238颗)为主,通信卫星数量遥遥领先[67][69] SpaceX技术路径 - 星链分两代建设,一代计划4408颗(550km轨道),二代计划29988颗,截至2025年7月已发射9187颗(7945颗正常运行)[70][72] - 可复用火箭技术显著降本,"猎鹰9"一级箭体年平均复用7.33次,边际成本约1500万美元,单位发射价格2.1万元/kg(国内6-15万元/kg)[76][78] - 一箭多星技术采用堆叠式发射,2021年创"一箭143星"纪录,通过分层堆叠和自主分离提高效率[82][83] - 规模化卫星生产实现模块化和流水线,日产能达6颗,核心部件自研自产[86][87] - "三平"测发模式缩短发射区占位至1天内,统一箭地接口提升工位周转效率(最短间隔2天17小时)[88][90] 投资建议 - 关注卫星制造(上海瀚讯、中国卫星等)、火箭发射(航天动力、斯瑞新材等)、地面设备(海格通信、国博电子等)、卫星运营(中国卫通)等环节[93]
政策技术需求共振,商业航天赛道加速
财通证券·2025-08-19 1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