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投资评级 - 国防军工行业评级为看好(维持)[5] 核心观点 - 深海产业兼具战略高度和科技属性 是典型的长坡厚雪赛道 当前阶段建议优先关注存在卡脖子风险的关键材料和部件 军工应用核心赛道 商业化进程最快的深水油气开发领域 以及通信和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方向[3] - 发展深海产业具有重大战略价值 关乎国家能源资源安全 科技自立自强与海洋强国地位构建 深海蕴藏丰富的油气 多金属结核 可燃冰等战略资源 开发深海资源可大幅降低关键矿产和油气资源的对外依存度[6] - 国家政策引领战略升维 强化科技属性 2025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深海科技列为新兴产业 与商业航天 低空经济并列 标志着深海科技从科研探索转向产业化应用 并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6] - 全球看 中国在深海科技起步较晚 近年来技术和设备能力持续提升 但短板亟待补齐 深潜 深网 深钻能力持续提升 但基础研究相对薄弱 通用技术受限 水下装备制造企业或遭关键零部件或核心技术卡脖子 国产材料 零部件应用效果或耐久性欠佳 国产装备的产品精度 可靠度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尚存一定差距[6] - 深海产业体系庞杂 装备占据支柱地位 深海科技产业链上游主要包括原材料和关键部件 为中游的装备制造提供基础支撑 其中原材料包括高强度金属 特种复合材料等 关键部件如高端传感器等国产化率较低 替代需求空间大[6] 国家战略引领 - 国家对深海科技的重视程度显著提升 使其成为海洋强国战略的核心抓手 自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方略后 深海开发得到重点关注 2016年十三五规划首次将深海技术与深空 深地技术并列 2021年的十四五规划进一步明确了深海探测和装备制造的核心地位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深海科技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23] - 沿海省市积极响应 地方规划密集落地 山东 江苏 浙江 福建 广东 海南等沿海省份纷纷布局海洋产业 上海 青岛等城市已率先响应国家战略出台专项规划 地方层面的政策工具包逐步成型 推动形成中央战略 地方落地 企业创新的协同体系[26] 资源禀赋与产业基础 - 中国深海海域资源丰富 实际管辖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 其中深海海域主要位于东海 南海和台湾以东太平洋海域 南海超50%的海域面积为超过200米水深的大陆坡 岛坡和海盆等[28] - 以油气资源为例 中国首个深水深层大油田开平南油田探明地质储量1.02亿吨油当量 深水气田的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合计超3000亿立方米[28] - 国际海底区域资源充足 中国在国际海底区域的勘探和研究开发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矿区数量达到5个 矿区面积达23.5万平方千米 涵盖多金属结核 富钴结壳和多金属硫化物等多种资源 目前是世界上在国际海底区域拥有矿区数量最多 矿种最全的国家[30] - 中国海洋经济已形成坚实且多元的产业基础 2001年以来 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总体贡献率一直保持在8%左右 2024年海洋生产总值达10.54万亿 与深海经济密切相关的海洋油气 海工装备 海洋电力 海洋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2024年增加值同比增速分别达5.8% 9.1% 14.7% 1.9%[31] 技术发展现状 - 中国已在深潜 深钻 深网形成坚实的技术积累 深潜技术方面 奋斗者号2020年成功下潜10909米 核心部件国产化率达96.5% 深钻技术方面 2024年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建成入列 最大钻深达11000米 深网技术方面 国家海底科学观测网于2021年进入全面建设期[36][37][40][42] - 但中国在深海领域仍存在基础性科学问题研究不充分 核心部件国产化率不高 深海采矿海试经验不足等短板[46][49] 材料部件领域 - 深海环境对材料性能提出极致要求 材料需具备耐压 耐腐蚀等基本特性 还需在多个维度上实现平衡[52] - 结构材料是深海装备的耐压筋骨 设计加工壁垒高 金属结构材料正经历从钢到钛合金的转变 钛及钛合金具有强度高 密度低(仅为钢的60%)的特点 同时在海水等恶劣环境中具有优异的耐腐蚀性能[55][56] - 非金属材料轻量化优势显著 深海应用潜力巨大 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的比强度是普通钢材的4~6倍 可实现显著减重效果 陶瓷材料重量轻 强度高 超硬度 耐磨损 耐腐蚀[60][61][63] - 传感器是深海探测核心部件 国产化率亟待提高 目前市场上高性能深海传感器大多由国外领先企业垄断 国产传感器的进口依赖程度偏高[69] 装备制造领域 - 装备制造是深海产业的支柱 深海水下技术装备体系庞大 包括观测/探测与感知 水下施工作业 深海油气生产 深海矿产开发等装备领域[70][72] - 探测感知系统以传感器为核心部件 以潜水器/机器人为主体 中国海洋观测/探测与感知系统整体上处于跟跑阶段 主要应用于浅海 深海观测传感器仍处在国产化替代进程早期[74] - 深海油气开采工程挑战大 关键装备技术壁垒高 水下油气生产系统由井口 采油树 水下控制系统 水下多功能管汇和脐带缆等复杂模块组成 属于海洋工程高技术装备 关键装备因技术壁垒较高 被少数国家垄断[77] - 深海矿产资源开发装备是海洋工程中规模最大的装备体系 商业化开采仍在起步阶段 多数深海矿产资源开发装备仍处于研制和试验阶段 尚无适合商业化开发的深海采矿系统[81] 军用领域 - 完备的水下攻防体系是深海军事力量对抗的重要保障 需要具备侦察预警能力 指挥控制能力 隐蔽突防和打击能力 水下防御作战能力 水下信息作战能力和综合保障能力[84] - 潜艇是战略威慑 兵力投送的核心平台 持续向静音化 隐身化方向发展 通过采用大直径低转速螺旋桨 加装吸声涂层和反雷达波涂层 增大下潜深度等技战术措施 不断降低噪声 电磁及红外辐射[86] - 水下作战武器高速化智能化 运用超空泡技术 俄罗斯正在研制以60节速度搜索目标 再以300节速度攻击目标的重型超高速鱼雷 美国在阿斯洛克反潜导弹基础上研发携带自导系统的超空泡鱼雷 水下速度可达到200节以上[87] - 水下无人装备有望成为深海作战的重要力量 典型的水下无人装备平台有无人潜航器 自主水下航行器和水下滑翔机等 美国海军将无人舰艇 数字网络和远程火力确定为高优先发展领域 正在发展中型无人水面舰艇 梭鱼水下自主扫雷系统 剃刀鲸中型无人潜航器 蛇头大型无人潜航器以及虎鲸超大型无人潜航器等项目[88][89] 民用领域 - 发展深海经济亟需开展深海信息化建设 深海信息体系作为支撑军民深海活动的核心基础设施 核心功能应包含深海信息传输 深海数据存储等[90] - 光纤电缆是稳定高速的深海有线通信方式 凭借其高速 大容量的特点 成为深海长距离数据传输的重要选择 信号传输速度接近光速 能够实现海量数据的快速传输 且具有极高的可靠性和抗干扰能力[91] - 水声通信是目前最成熟的水下远距离无线通信手段 利用声波在水中的传播特性实现信息传递 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约为1500米/秒 能够覆盖数百甚至数千公里的海域[94] - 深海有望成为建设低碳数据中心的新空间 海底数据中心利用海水做自然冷却 将能效比降至1.1以下 较陆地数据中心降低40%以上能耗成本 同时完全消除淡水消耗 并可直接接入海上风电等绿电资源[95] 投资建议 - 建议优先关注存在卡脖子风险的关键材料和部件 如高端传感器(中国海防 中科海讯 长盈通等) 高强度钛合金(西部材料 宝钛股份 金天钛业 派克新材 航宇科技) 碳纤维复合材料(光威复材 中简科技 中复神鹰等)[3][99] - 建议关注军工应用核心赛道 重点突破水下无人作战装备(中国船舶 中国动力 湘电股份 天海防务等)[3][99] - 建议关注商业化进程最快的深水油气开发领域(海油工程 迪威尔 杰瑞股份)[3][99] - 建议关注通信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如海底光缆 海底观测网 海底数据中心(中天科技 海兰信等)[3][99]
深海产业研究系列报告(1):深海科技锻造战略新引擎
东方证券·2025-08-23 1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