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 科创板半导体领域并购活动在2025年8月呈现密集爆发态势 单月出现7起重大资产重组或定增收购案例 数量持平2025年第二季度全季度水平 其中半导体行业占据5起 头部企业通过并购加速技术整合和产业链完善 [1] - 政策红利是推动并购潮的关键因素 2025年5月证监会修订《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 通过"四个首次"改革措施 在审核效率 收购条件和资金循环三方面提供支持 显著提升硬科技企业并购可行性 [1][2] - 并购呈现三大特征:以头部企业"补链强链"为主线 标的选择偏向已有股权基础或关联方资产 半导体领域因自主可控需求和技术壁垒保持高频并购态势 [1] 行业并购动态 - 2025年8月科创板并购案例集中涌现 单月发生7起重大资产重组或定增收购 数量与2025年第二季度全季度持平 半导体领域成为绝对主力 占比达71%(5起案例)[1] - 头部半导体企业主导并购活动:中芯国际(688981 SH)拟收购控股子公司中芯北方49%股权 芯原股份(688521 SH)计划取得芯来智融控制权(现持股2 99%) 华虹公司(688347 SH)拟定增收购华力微97 4988%股权 [1][7] - 全球半导体行业并购具有内在规律:因研发投入大和技术壁垒高 行业竞争格局集中 大公司通过收购成熟技术公司快速切入新市场 小公司则获得更好销售渠道 [1] 政策支持框架 - 证监会2025年5月16日发布修订后《重组办法》 推出"四个首次"改革:首次建立简易审核程序 首次调整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监管要求 首次建立分期支付机制 首次引入私募基金"反向挂钩"安排 [1][2] - 简易审核程序针对总市值超100亿元且连续两年信披评级为A的上市公司 审核时间从传统6-12个月压缩至12个工作日(2日受理+5日审核+5日注册) 中芯国际因最近两次信披等级均为A符合条件 [1][2] - 监管要求调整:将原"改善财务状况"要求改为"不导致财务状况重大不利变化" 允许收购未盈利科技资产 容忍合理同业竞争和关联交易 [1][2] - 分期支付机制将注册有效期延长至48个月 企业可根据技术达标等里程碑事件分阶段付款 缓解估值波动和业绩对赌风险 [1][2] - 私募基金"反向挂钩"安排:投资期限满48个月后 锁定期从12个月缩短至6个月 加速资金循环并反哺初创科技企业 [1][2] 并购趋势特征 - 半导体领域并购将保持高频态势:受政策支持 产业迫切需求和资本参与三重因素驱动 自主可控覆盖边界从设备生产 晶圆制造扩展到设计研发 [1] - 头部企业"补链强链"成为主线:并购围绕补充技术短板和完善产业生态展开 例如芯原股份收购芯来智融旨在补足自身IP生态体系 [1] - 标的选择偏向"相关方":中芯国际收购已控股公司少数股权 华虹公司收购同一实际控制人旗下资产 芯原股份收购已有持股基础企业 这类熟悉标的降低交易风险和整合难度 [1] 案例数据统计 - 2025年4月至8月科创板累计发生15起重大资产重组案例(按首次公告日统计) 其中半导体行业占比达40%(6起) 涉及企业包括海光信息(688041 SH)收购中科曙光100%股权等 [7] - 代表性案例市值分布:中芯国际总市值9,166亿元 华虹公司1,328亿元 芯原股份804亿元 海光信息4,693亿元 显示头部大市值企业主导并购活动 [7]
从微观案例看本轮并购趋势之三:科创板高质量并购潮集中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