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产业化拐点在即,重视固态电池投资机会
东吴证券·2025-09-08 12:33

核心观点 - 固态电池产业化拐点在即 相比传统液态电池具有安全性好 能量密度高 倍率性能好等优势 硫化物路线有望成为主流技术路径 预计2030年全球出货量达614GWh 2024-2030年CAGR超80% 中国市场规模2030年达200亿元 消费电子 eVTOL 动力电池 机器人是核心应用场景 政策持续加码 2027年是量产装车关键节点 设备端最先受益[1][2][4][6][7][9][15][17] 技术优势与路线 - 固态电池采用固态电解质 兼具锂离子传导和隔膜隔离功能 热失控初始温度达600°C以上 穿刺不起火 安全性显著提升[2] - 能量密度达500Wh/kg以上 远超液态电池250-300Wh/kg的理论极限 关键适配更高能量密度正负极材料[2][10] - 硫化物路线离子电导率高(10⁻⁷-10⁻²S/cm) 能量密度表现优异 但存在界面稳定性差 制备难度大等问题 获主流厂商青睐[3][12] - 聚合物路线技术简单但离子电导率仅10⁻⁴S/cm 氧化物路线性能均衡但电导率较低[3][12] 市场规模与增长 - 2030年全球固态电池出货量预计614GWh 2024-2030年CAGR超80%[4][14] - 中国市场规模2030年达200亿元 2027年为加速节点[4][15] 应用场景渗透 - 消费电子领域成本敏感度低 单电芯容量小 量产简单 率先导入 苹果2012年布局 2024年TDK能量密度提升百倍 华为申请硫化物专利[4][6] - 动力电池空间最大 具颠覆性优势 但商用车成本高 量产需时 2027年预计量产装车 2030年后规模化应用[4][6] - eVTOL需400-500Wh/kg高能量密度电池 低空经济打开中长期市场[9] - 机器人领域提升续航和工作连续性 符合轻量化趋势 伴随产业链放量装机空间广阔[9] 政策支持与产业进展 - 2020年国家发改委首次将固态电池上升至国家层面 2024年5月工信部设60亿元研发专项 2025年底中期审查是关键验证节点[7][16] - 一汽 宁德时代 比亚迪等27家单位成立产业创新联合体 头部厂商深度布局[7][16] - 2027年是量产核心节点 宁德时代 国轩高科 上汽 长安 比亚迪等计划实现小批量生产或装车[7][17] 产业链投资机会 - 设备端最先受益 前中道干法搅拌 等静压设备技术壁垒高 价值增量大 后道设备产线复用率高 先导智能等业绩超预期[7] - 电池材料端格局未定 处送样阶段 重点关注硫化物电解质订单及正负极新材料创新[7][8] - 电芯与整车厂关注中期审查验证情况 固态电池再造第二增长曲线[8] 相关标的梳理 - 电芯厂商:宁德时代(14824亿元) 国轩高科(795亿元) 亿纬锂能(1596亿元)[21] - 电解质:上海洗霸(160亿元) 当升科技(293亿元) 华盛锂电(68亿元)[21] - 正极材料:容百科技(195亿元) 振华新材(81亿元) 道氏技术(190亿元)[21] - 设备厂商:先导智能(843亿元) 赢合科技(198亿元) 海目星(102亿元) 杭可科技(233亿元)[21] - 整车企业:上汽集团(2186亿元) 比亚迪(9779亿元) 长安汽车(1235亿元) 广汽集团(797亿元)[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