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以时间为轴剖析日本央行购债政策各关键阶段,探讨宏观经济背景、政策目标和购债方式演变,分析对债券市场收益率曲线和流动性的影响 [1][17] - 日本央行购债工具从简单流动性调节,历经QE、QQE到YCC的演化,反映其在不同经济环境下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持续创新与适应 [83]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第一阶段(1960s - 1980s):传统工具的萌芽 - 宏观背景及购债目标:金融自由化背景下,为调节货币供给,平滑短期流动性波动 [18][19] - 购债方式:公开市场二级市场买卖,后将长期政府债券纳入操作,1972年开始卖出操作 [20][21] - 债市影响:对国债收益率整体水平和曲线形态影响不明显,市场利率由贴现率、金融管制和经济周期决定 [24] 第二阶段(1990年 - 2000年):“零利率”后的探索 - 宏观背景与购债目标:资产泡沫破灭,经济停滞通缩,开启降息周期,引入短期国债买入操作营造宽松环境 [27][30] - 购债方式:新增购买短期国债,公开市场大幅增加购债数量 [31] - 债市影响:国债收益率长期下行,央行购债强化趋势,主导因素是经济基本面和避险需求,为后续量化宽松积累经验 [32] 第三阶段(2001年 - 2012年):量化宽松(QE)的首次登场与反复 - 宏观背景与购债目标:互联网泡沫破裂,经济衰退通缩,调整货币政策框架开启QE [37][38] - 购债方式:多次增加购债额度,2001 - 2005年多次提高长期国债购买量,2006 - 2008年短暂退出QE,2008 - 2012年重启并扩大购债规模和资产范围 [39][41][42] - 债市影响:QE期间长债收益率走势与经济增长相关性更好,量化宽松增加国债需求,但不一定推动收益率持续下行 [45] 第四阶段(2013年 - 2016年):异次元宽松(QQE)的震撼 - 宏观背景与购债目标:“安倍经济学”框架下,目标是扭转通缩预期,实现2%通胀目标 [49][50] - 购债方式:系统性加码,规模剧增,每年购买国债从50万亿日元扩至80万亿日元;期限拉长,平均剩余期限从约3年拉长至7年左右,增加风险资产购买 [51] - 债市影响:中长期国债收益率降至历史低位,收益率曲线极度“压平”,央行成为主导力量,二级市场交易清淡,价格发现功能受损 [57] 第五阶段(2016年 - 2023年):收益率曲线控制(YCC)的精细化调控 - 宏观背景与购债目标:QQE政策遇瓶颈,可持续性受质疑,损害金融机构盈利能力,推出YCC框架提高灵活性和可持续性 [60][61] - 购债方式:盯住利率,数量灵活,设定短端利率和10年期国债收益率目标及波动区间,多次放宽波动区间 [62] - 债市影响:YCC波动区间放开,10年期国债收益率波动范围加大、水平走高,实现精准控制,但市场定价功能一定程度丧失 [68] 第六阶段(2024至今):告别非传统,迈向正常化 - 宏观背景与购债目标:新冠疫情后通胀回归,核心CPI稳定在2%以上,为退出超宽松政策创造条件 [71] - 购债方式:先维持国债购买,后缩减购债规模,2024年3月宣布重大政策转变,7月宣布缩减计划,2025年6月放缓递减速度 [73][74] - 债市影响:国债收益率快速上行,央行从“最大买家”变为“逐步减持者”,对市场构成考验 [80]
海外债市系列之五:海外央行购债史:日本央行篇
国信证券·2025-09-10 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