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技制造产业月报(2025年9月)-20250912
华创证券·2025-09-12 22:14

行业投资评级 - 报告未明确给出具体行业投资评级 [1][2] 核心观点 - 人形机器人产业处于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化应用的早期阶段 潜力巨大 以特斯拉Optimus为代表的行业引领者正全力推动规模化落地 [2][5] - 当前核心矛盾是高昂成本与未经验证应用场景/ROI之间的矛盾 产业链聚焦"降本"和"增能"两大主线 [2] - 产业链价值目前高度集中于上游核心零部件 未来将向软件与服务端转移 中游本体制造利润率可能长期维持在传统制造业水平 [2] - 商业模式将经历从硬件到软件、从产品到服务的演进 未来赢家需构建"硬件+软件+生态服务"一体化闭环平台 [2][82] - 商业化需跨越技术成熟度、成本可控、市场定位契合、基础设施构建及社会法律接受度五大关键条件 [2][52] 上游核心零部件 - 上游是技术壁垒最高、成本占比最大、决定性能上限的关键环节 价值占比73%的执行器(线性、旋转、灵巧手)主要由丝杠、无框力矩电机等构成 [8][9] - 感知系统中视觉传感器、IMU和力/力矩传感器是关键支柱 分别保障"看得懂"、"站得稳"和"动作轻柔" [15] - 激光雷达领域中国企业已实现全球并跑甚至领跑 但高性能IMU和力/力矩传感器仍由海外巨头主导 [17] - 控制系统主控芯片被国际巨头垄断 算法与软件是议价权核心 "大脑"性能已突破 主要挑战在"小脑"运动控制 [19][20][21] - 执行系统关节模组化是未来趋势 能提供总成的企业将获得更大价值和议价权 [32] - 国产替代在谐波减速器(如绿的谐波)、伺服电机(如汇川技术)中低端领域已突破 但高端丝杠和轴承仍依赖进口 [12] 中游本体制造与集成 - 中游核心任务包括本体设计、总成制造、系统集成及测试质检 需平衡成本与性能 [36][39] - 现状处于从"功能演示"向"实用量产"跨越阶段 需同时满足稳定、可靠、低成本的"铁三角"条件 [40][42] - 特斯拉Optimus凭借电动车规模化制造经验、垂直整合能力及AI数据优势推进量产 2025年目标产量5000台 2026年5万台 2029年100万台 [43][45] 下游应用与服务 - 应用场景遵循从工业到商业再到家庭的路径 工业领域是B端核心战场 聚焦柔性生产和高危作业 [49] - 商业服务与公共事业(如零售、医疗、教育)是当前最先规模化落地领域 家庭服务是C端终极市场但实现周期最长 [50][51] - 商业化需具备高级环境感知、自主推理决策及类人执行三大能力 并解决能耗、耐用性及成本问题 [53][60][61] - 多家机构预测市场空间:摩根士丹利预计2030/40/50年存量达0.9/1.34/10.19亿台 年销售额0.02/1.2/4.7万亿美元;高盛乐观预测2035年市场规模1540亿美元;GGII预测2030年全球销量34万台 市场规模超640亿元 [71] 潜在商业模式 - 产品模式通过硬件销售或租赁实现 盈利关键在规模效应下的成本控制 [75] - 服务模式包括RaaS(按使用付费)、TaaS(按成果付费)及SaaS(行业解决方案) 聚焦软件算法和执行效率 [76][77] - 生态平台模式通过操作系统授权、应用商店、算力共享及数据价值化构建网络效应 类似智能手机生态 [78][80] - 前沿模式与AI大模型融合 成为连接数字与物理世界的接口 或作为新经济基础设施 [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