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投资评级 - 电力设备与新能源行业评级为增持(维持)[6] 核心观点 - 新型储能专项行动方案推出明确2027年装机目标180GW以上并理顺独立储能盈利模式 看好国内储能产业链企业量价齐升[1] - 政策推动储能全面参与电力市场 收益来源多元化将显著提升项目经济性 国内需求有望持续上量[2][3] - 产业链价格企稳回升 市场化驱动行业向头部集中 后续各环节价格有望稳中有升[4][5] 政策规划与目标 - 2027年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目标达180GW以上 带动项目直接投资约2500亿元[2] - 2024年国内储能累计装机73.8GW 为实现目标2025-2027年年均需完成35.4GW/106.2GWh(按3小时充放电时长测算)[2] - 政策明确鼓励新型储能全面参与电能量市场 推动"新能源+储能"一体化参与市场交易[2] - 要求有序引导新型储能参与调频、备用等辅助服务市场 并探索爬坡、转动惯量等新品种[2] - 推动完善容量电价机制 建立可靠容量补偿机制 加快电力中长期和现货市场建设[2] 盈利模式与经济性 - 独立储能收益来源包括现货交易套利、容量电价/补偿、辅助服务市场以及与新能源一体化参与电量交易[3] - 内蒙古给予独立储能容量补偿单次0.35元/kWh 现货市场价差基本在0.3元以上 测算IRR超15%[3] - 甘肃推出330元/千瓦·年的容量电价 预计更多省份将推出政策提升项目经济性[3] 产业链价格走势 - PCS价格从6月初0.065元/W提升至9月初0.07元/W 涨幅约7.7%[4] - 储能电芯从6月初0.29元/Wh上涨至9月初0.3元/Wh 涨幅约3.4%[4] - 价格企稳回升主要因市场化需求驱动项目注重全生命周期经济性[4] 行业竞争格局 - 市场化推动中远期行业优胜劣汰 头部企业集中度提升 中小厂商逐步出清[4] - PCS和集成环节有望回归合理价格并修复盈利[4] 需求前景 - 国内储能盈利模式逐步完善 各地出台"136号文"承接政策 需求逻辑理顺[5] - 欧美大储工商储装机保持较高增长 新兴市场呈现多点开花状态[5] 重点公司推荐 - 阳光电源:目标价147.42元 预计2025年归母净利145.64亿元(较前值上修21%)[10][11] - 上能电气:目标价39.93元 预计2025年归母净利6.10亿元[10][11] - 盛弘股份:目标价51.60元 预计2025年归母净利5.38亿元(较前值下修12%)[10][11] - 宁德时代:目标价342.22元 预计2025年归母净利666亿元[10][11]
储能专项行动方案推出,看好国内储能盈利模式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