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模型与构建方式 1. 股指分红点位测算模型 - 模型名称:股指分红点位测算模型[11][44] - 模型构建思路:通过精确预测指数成分股的分红金额、除息日及权重,计算期货合约存续期内指数因成分股分红导致的点位下降值,以更准确评估股指期货的升贴水幅度[11][44] - 模型具体构建过程: 1. 获取成分股权重:采用中证指数公司每日披露的日度收盘权重数据,保证每日个股权重的准确性,避免使用历史权重估算带来的偏差[49] 2. 预测分红金额:若公司已公布分红金额,则直接采用;若未公布,则需预测。分红金额 = 净利润 × 股息支付率[50] - 净利润预测:基于历史净利润分布的动态预测法。若公司已公布年报、快报或业绩预告,则直接采用(业绩预告取上下限均值);若未披露,则根据其季度盈利分布稳定性进行分类预测[53] - 股息支付率预测:若公司去年分红,则用去年值;若去年不分红,则用最近3年平均;若从未分红,则默认今年不分红;若预测值>100%则进行截尾处理[56] 3. 预测除息日:[54][58] - 若已公布除息日,则直接采用 - 若未公布,则判断公司是否已公布分红预案 - 若处于预案阶段,检查过去三年从预案公告日到除息日的间隔天数的稳定性。若稳定,则用该间隔天数均值与今年预案公告日进行线性外推;若不稳定,则采用历史分红日期判断 - 若处于决案阶段,检查过去三年从股东大会公告日到除息日的间隔天数的稳定性。若稳定,则用该间隔天数均值与今年股东大会公告日进行线性外推;若不稳定,则采用历史分红日期判断 - 若采用历史日期不合理(在当前时点之前、距当前不足10天或在股东大会日前),则采用默认日期:7月31日(预测日在7月22日前)、8月31日(预测日在7月22日至8月21日)、9月30日(其他情况) - 若过去两年未分红,也采用默认日期 4. 计算分红点数:汇总从当前时刻t至期货合约到期日T之间所有成分股的分红影响。公式为: 其中,要求个股除权除息日满足 $t < \text{除息日} \leq T$[44] 2. 年化升贴水计算模型 - 模型名称:年化升贴水计算模型[12] - 模型构建思路:基于股指期货合约价格、指数价格及预测的分红点数,计算扣除了分红影响后的实际价差,并年化以衡量其升贴水幅度[11][12] - 模型具体构建过程: 1. 计算当前价差:合约收盘价 - 指数收盘价[12] 2. 计算含分红价差:当前价差 + 分红[12] 3. 计算升贴水幅度:含分红价差 / 指数收盘价[12] 4. 年化升贴水幅度:[12] 或采用线性年化近似:[12] 模型的回测效果 1. 股指分红点位测算模型: - 预测误差(2023年):上证50指数误差基本在5点以内,沪深300指数误差基本在5点以内,中证500指数误差基本在10点以内[64] - 预测误差(2024年):上证50指数误差基本在5点以内,沪深300指数误差基本在5点以内,中证500指数误差基本在10点以内[64] - 对股指期货合约的预测准确性:上证50和沪深300股指期货的预测效果最好,中证500股指期货的偏离度稍大[64] 2. 年化升贴水计算模型(截至2025年9月17日数据)[12]: - IH2510.CFE合约:年化升水1.66% - IF2510.CFE合约:年化升水1.19% - IC2510.CFE合约:年化贴水9.49% - IM2510.CFE合约:年化贴水11.25% 量化因子与构建方式 1. 股息率因子 - 因子名称:股息率[2][14] - 因子构建思路:计算上市公司预案分红金额与其当前总市值的比率,用以衡量其分红回报水平[14] - 因子具体构建过程:[14] - 因子评价:股息率是衡量股票投资价值的重要因子,高股息率通常吸引追求稳定现金流的投资者[2] 2. 已实现股息率因子 - 因子名称:已实现股息率[3][16] - 因子构建思路:计算指数中已实施现金分红的成分股,其已分红金额按权重加总后与指数总市值的比率,反映已兑现的分红收益[16] - 因子具体构建过程:[16] 其中, 表示指数中今年已现金分红的公司数量[16] 3. 剩余股息率因子 - 因子名称:剩余股息率[3][16] - 因子构建思路:计算指数中尚未实施现金分红的成分股,其预计分红金额按权重加总后与指数总市值的比率,反映未来潜在的分红收益[16] - 因子具体构建过程:[16] 其中, 表示指数中尚未现金分红的公司数量[16] 因子的回测效果 1. 股息率因子(截至2025年9月17日,各行业已公布预案股票的股息率中位数)[2][14]: - 煤炭行业:排名第一 - 银行行业:排名第二 - 钢铁行业:排名第三 2. 已实现股息率因子(截至2025年9月17日)[3][16]: - 上证50指数:2.18% - 沪深300指数:1.75% - 中证500指数:1.10% - 中证1000指数:0.85% 3. 剩余股息率因子(截至2025年9月17日)[3][16]: - 上证50指数:0.57% - 沪深300指数:0.40% - 中证500指数:0.14% - 中证1000指数:0.09%
股指分红点位监控周报:IH及IF主力合约升水,IC及IM主力合约贴水-20250918
国信证券·2025-09-18 0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