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投资评级 - 强于大市(维持)[1] 核心观点 - 中国创新药产业已形成金字塔梯队 产业兑现持续性强 具备全球竞争力[2] - 行业从中国销售放量转向国际化数据与交易兑现(license out BD) 商业化空间打开[2] - 分子质量是BD核心要素 具备差异化机制或高临床价值的"好分子"是国际买方核心关注点[2] - 中国已成为全球靶点验证到IND路径中效率最高的国家之一 研发效率与成本优势推动产业迈向更高创新度分子开发[4] 立足现在:进军全球商业化 大量优质项目将继续推高产业发展 - 中国创新药行业形成领头企业引领、大批优质企业支撑的金字塔梯队[2] - BD达成是全球化开发起点 后续随项目推进有望持续带来里程碑收入、销售分成[2] - 2025年大额BD迅速聚焦市场目光 产业积累丰厚持续兑现[12] - 2025H1 BD交易首付款金额241亿元 占中国内地企业融资总额28%[73][74] - 截至2025年7月11日 中国内地首付款≥1000万美元license-out交易33项 占全球总交易数30.6%[75][77] - 2025年中国内地BD交易总额465亿美元 占全球总交易额36.2%[80][82] 回顾过去:中国创新药产业成果丰硕 已具备全球竞争力 - 国内头部Biotech从靶点验证到PCC需12-20个月 较全球行业平均24-36个月节省30%-50%时间[14][15] - 国内CRO龙头药明康德完成小分子候选化合物从确定到IND申报需9-12个月 大分子需12-18个月[15] - 2024年首次临床试验登记平均用时67.4天 启动临床试验平均用时11个月(较2023年缩短一个月)[15] - 从首例患者入组到完成I期试验平均用时82.6天(平均入组35例)[15] - 中国研究在国际顶级学术会议展示成果显著增长:ASCO口头报告从2023年22项增至2025年73项 LBA从3项增至11项[17][22] - ESMO的LBA数量从2021年5项增至2025年23项 常规口头报告从13项增至35项[21][22] 展望未来:提升创新度将进一步打开商业化价值空间 - 产学研持续加深合作为FIC分子产出蓄力[4] - 更具创新度的分子意味着更高商业化价值[4] -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市场广阔:PD-1/PD-L1单抗市场规模2025年估计621.5亿美元 预计2030年达1204.4亿美元 复合年增长率14.15%[30][31] - 帕博利珠单抗2024年销售额295亿美元 同比增长18% 2025年上半年销售额151.6亿美元 同比增长6.6%[31] - ADC领域成为全球BD热点:美国是核心输出国(占比44%) 中国大陆占比23% 日本占比7%[39] - PD-(L)1/VEGF双抗领域大额BD频出:对外授权交易总金额达280亿美元[42] - 细胞因子类药物IBI363在sqNSCLC后线治疗中展现优势:mOS 15.3个月 mPFS 9.3个月 ORR 36.7% DCR 90%[63][65] 建议关注企业 - 全球大单品:百济神州(H) 科伦博泰生物(H) 信达生物(H) 康方生物(H) 三生制药(H) 百利天恒 新诺威 石药集团(H) 翰森制药(H) 中国生物制药(H) 一品红 映恩生物(H)[5] - 全球BIC潜力:益方生物 泽璟制药 基石药业(H) 苑东生物 科济药业(H) 来凯医药(H) 复宏汉霖(H) 再鼎医药(H) 和黄医药(H) 药捷安康(H) 加科思(H) 歌礼制药(H)[5] - 国内大单品:舒泰神 艾力斯 云顶新耀(H) 恒瑞医药 贝达药业 华领医药(H)[5] - 资产价值:和铂医药(H) 和誉(H)[5]
创新药产业趋势已成,进军全球商业化
天风证券·2025-09-23 1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