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背景与原因 - 2025年9月30日,因临时财政拨款法案未能及时通过,美国政府时隔近7年再次停摆[1] - 停摆核心矛盾是两党在医保补贴政策上存在争执:民主党主张延长《平价医疗法案》的税收抵免并撤销医疗补助削减条款,共和党反对捆绑议题[1] - 市场预测本次停摆时长或达15天以上的概率为67%[2] 历史模式与特征 - 自1980年以来,美国政府共发生11次停摆,平均持续时长为8.6天,最长34天,最短1天[4] - 10月是新财年开始月份,因预算常未按时通过而使用临时拨款,导致其成为停摆高发期,停摆概率达71%[4] - 历史停摆多由财政政策争端(如赤字扩张争议)或政治博弈(如医保、移民政策捆绑)触发[4] 经济影响评估 - 政府停摆对GDP影响微弱:停摆一个月仅造成约0.02个百分点的永久GDP损失,例如2019年34天停摆导致30亿美元永久损失,占当年GDP的0.02%[5] - 对就业市场影响有限:非农就业数据通常无实质影响,但失业率可能因临时失业统计而小幅上升0.1个百分点,复工后回落[6] - 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估计,2025年停摆每周可能造成150亿美元经济损失[28] 市场表现规律 - 美股在政府停摆期间表现稳健:标普500指数在5天及以上停摆中平均上涨2.91%,胜率达75%[7] - 美债呈现避险交易特征:10年期美债收益率平均下跌2.25个基点,2年期美债收益率平均下跌8个基点,胜率分别为75%和100%[7] - 美元指数偏弱,平均跌幅0.30%;黄金平均上涨1.07%,但胜率仅50%[7] 运作与数据影响 - 停摆期间非必要政府活动停止,但军事、执法、社保等必要职能继续运作[3] - 关键经济数据发布暂停,包括人口普查局的零售、地产数据,劳工统计局的非农就业、CPI等[3]
“大财政”系列之二:六问美国政府“关门”
申万宏源证券·2025-10-08 1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