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碳金融发展现状 - 碳金融整体处于起步阶段,融资规模严重不足,例如上海碳市场累计碳配额质押融资仅16笔,金额4100多万元;广东碳市场累计31笔,金额9300多万元,相比我国超40万亿元的绿色贷款体量微不足道[8] - 全国碳市场目前覆盖发电、钢铁、水泥、铝冶炼四大行业,年碳排放量约80亿吨,是全球覆盖碳排量最大的市场,但交易主体受限,金融机构难以参与[10][8] - 碳衍生品发展迟缓,碳期货尚属空白,地方碳市场的远期、期权等产品因成交量小而已有暂停[9] 未来发展方向与原则 - 未来碳金融发展应优先聚焦融资工具,如碳质押融资、碳回购等,以撬动绿色投资;预计全国碳市场碳资产规模在当前碳价下可达近万亿元,每年可能撬动数万亿绿色融资[10][12] - 碳金融发展需坚持服务实体经济,避免过度金融化;《意见》未提及衍生品,强调不急于推出碳期货,防止碳价对标欧盟(欧盟碳价超中国8倍)而快速上涨[17][23] - 金融机构参与碳交易应以服务实体企业为首要目的,而非投机套利,避免重蹈欧盟碳期货交易火爆(衍生品占比超95%)但绿色融资增长迟缓的覆辙[17][20] 具体政策路径与创新 - 重点发展碳质押融资,需明确采用质押模式并配套实时冻结碳资产机制,同时突破履约周期对贷款期限(目前不超过1年)的限制,支持配额清缴后新配额接续质押[26] - 构建多元化融资产品体系,包括碳回购(提供短期资金)、碳债券(如固定利率+浮动利率模式)和碳基金(为CCER项目提供10-40年长期股权资本)[27][28] - 适时推出碳期货等衍生品,但需严格控制杠杆率,执行保证金和持仓限额制度,确保服务于实体企业套期保值需求,避免市场大幅波动(如欧盟碳价16个月激增近400%)[29][24] - 建立配额储备和市场调节机制(如借鉴欧盟MSR机制),并动态调整CCER抵消比例(当前上限5%),可在市场过热时提高至20%以上,利用林业碳汇等对冲碳价上涨[30][31]
把握我国碳金融发展的未来方向与政策路径
中国银行·2025-10-11 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