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银行
icon
搜索文档
“十五五”专题研究系列之三:“十五五”时期中国经济潜在增速研究
中国银行· 2025-10-17 10:46
潜在增速预测 - "十五五"时期基准情形下中国经济潜在增速区间为4.5%-5.3%,乐观情形下可提高至5.1%-5.8%[3][6] - 采用生产函数法测算,基准情形下"十五五"时期年均潜在增速为5.29%,乐观情形下为5.79%[20][23] - 采用改进的收敛法测算,基准情形下"十五五"时期年均潜在增速约为4.49%,乐观情形下约为5.11%[36][38] 增长驱动因素 - 资本要素年均拉动GDP增长2.09个百分点,但传统资本存量增速预计将降至5.5%左右[11][20] - 劳动要素因就业人数减少年均下拉GDP增速0.08个百分点,预计2030年就业人数降至4.52亿人[15][16][20] - 全要素生产率在基准情形下年均拉动GDP增长3.28个百分点,乐观情形下可达3.78个百分点[20][23] 政策建议方向 - 需多措并举减缓潜在增速下行速度,包括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保持适度投资[39][40] - 应大力扩大国内有效需求,促进实际经济增速向潜在增长率收敛[41][42] - 需平衡总量和结构关系,加快完善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培育体系[44][45] - 应推动房地产市场筑底企稳并构建新发展模式,以寻找新增长空间[47][48]
中美人工智能赋能产业发展的现状、趋势及政策建议
中国银行· 2025-10-14 13:41
中美AI技术发展现状 - 中美顶级AI大模型性能差距从2023年的17.5%大幅缩小至2024年的0.3%,TOP1和TOP10模型差距从12%缩小至5%[7] - 美国AI产业在顶尖模型产出和商业化能力上保持领先,而中国在模型数量、专利申请和应用落地速度方面具备优势[7] - 美国谷歌第六代TPU芯片Trillium等ASIC芯片在AI推理任务上的能效比GPU高出5-10倍[12] - 中国大模型产业面临算力芯片限制,头部产品仍处于L2水平,通用Agent能力待提升[20] AI应用与商业化趋势 - 美国谷歌AI产品API每月处理的token量从2024年4月的9.7万亿增长至1000万亿,增长100倍[12] - 美国ChatGPT网页端日活用户维持在2亿左右,同比增长135.7%;移动端日活达1.84亿,同比增长328.6%[13] - 美国已有49%的企业通过AI实现降本,金融行业AI渗透率最高达78%[17] - 中国通义千问-Max的API输入价格仅为2.4元/百万tokens,输出价格为9.6元/百万tokens,远低于美国OpenAI GPT-4.5的75美元/百万tokens输入和150美元/百万tokens输出[55] - 2024年全球AI手机出货量将超1亿部,预计2027年达5.22亿台,占智能手机市场的40%[43] 产业赋能与政策建议 - 中国需构建“国家引领、产业共建、企业突破”的协同发展体系,推动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各行业深度融合[81]
把握我国碳金融发展的未来方向与政策路径
中国银行· 2025-10-11 09:15
我国碳金融发展现状 - 碳金融整体处于起步阶段,融资规模严重不足,例如上海碳市场累计碳配额质押融资仅16笔,金额4100多万元;广东碳市场累计31笔,金额9300多万元,相比我国超40万亿元的绿色贷款体量微不足道[8] - 全国碳市场目前覆盖发电、钢铁、水泥、铝冶炼四大行业,年碳排放量约80亿吨,是全球覆盖碳排量最大的市场,但交易主体受限,金融机构难以参与[10][8] - 碳衍生品发展迟缓,碳期货尚属空白,地方碳市场的远期、期权等产品因成交量小而已有暂停[9] 未来发展方向与原则 - 未来碳金融发展应优先聚焦融资工具,如碳质押融资、碳回购等,以撬动绿色投资;预计全国碳市场碳资产规模在当前碳价下可达近万亿元,每年可能撬动数万亿绿色融资[10][12] - 碳金融发展需坚持服务实体经济,避免过度金融化;《意见》未提及衍生品,强调不急于推出碳期货,防止碳价对标欧盟(欧盟碳价超中国8倍)而快速上涨[17][23] - 金融机构参与碳交易应以服务实体企业为首要目的,而非投机套利,避免重蹈欧盟碳期货交易火爆(衍生品占比超95%)但绿色融资增长迟缓的覆辙[17][20] 具体政策路径与创新 - 重点发展碳质押融资,需明确采用质押模式并配套实时冻结碳资产机制,同时突破履约周期对贷款期限(目前不超过1年)的限制,支持配额清缴后新配额接续质押[26] - 构建多元化融资产品体系,包括碳回购(提供短期资金)、碳债券(如固定利率+浮动利率模式)和碳基金(为CCER项目提供10-40年长期股权资本)[27][28] - 适时推出碳期货等衍生品,但需严格控制杠杆率,执行保证金和持仓限额制度,确保服务于实体企业套期保值需求,避免市场大幅波动(如欧盟碳价16个月激增近400%)[29][24] - 建立配额储备和市场调节机制(如借鉴欧盟MSR机制),并动态调整CCER抵消比例(当前上限5%),可在市场过热时提高至20%以上,利用林业碳汇等对冲碳价上涨[30][31]
“十五五”专题研究系列之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内外部环境条件八大趋势(下)
中国银行· 2025-10-09 23:07
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 - 全球研发支出占GDP比重在2016-2022年间提升,其中中国提升0.45个百分点至2024年研发投入强度为2.68%[7][8] - 中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2年第34位升至2024年第11位,PCT专利申请前五大经济体合计占比达77.9%[6][8] - 基础研究经费占GDP比重每提高1个百分点可带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0.12个百分点,十五五目标设为8.5%-10%[11] - 工业数字化目标为2027年规模以上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超90%,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超75%[17] - 低空经济、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业前景广阔,预计2035年低空经济市场规模达3.5万亿元[20][24] 房地产市场转型 - 十五五时期商品房年均销售面积预计为7-8亿平方米,较十四五年均水平下降39%-47%[26][27] - 房企净利润率从过去15%-25%降至2024年A股上市房企中位数5.2%,未来将向制造业3%-5%水平收敛[36][37] - 城市更新行动覆盖八大领域,老旧小区改造潜力大,2000年前建成住房占比不足32%[31][35] 人口结构变化与人力资本 - 2024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15.6%,步入中度老龄化社会,2025-2030年60岁以上人口将从3.2亿增至3.9亿[40] - 劳动年龄人口占比预计2030年降至59%,高技能人才计划从2024年超6000万增至2030年7000万人次[43][46] - 中国劳动参与率达68.06%,居全球主要经济体首位,人力资本总量2030年预计达710.2万亿元[46][48]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内外部环境条件
中国银行· 2025-10-09 20:04
外部环境趋势 - 未来五年全球经济年均增速预计为3.1%,低于过去五年平均水平;全球贸易年均增速预计为3%,低于经济增速[9][12] - 全球非金融部门债务总额达323万亿美元,占GDP比重93%,其中政府债务为100万亿美元[21] - 国际货币体系向多元化发展,美元主导地位下降,欧元、人民币等货币影响力上升[18][19] 内部需求趋势 - 中国最终消费支出占GDP比重预计从“十四五”末期的57%提升至“十五五”末期的60%左右[27] - 2024年中国在奢侈品(31.2%)、家用电器(23.0%)等细分消费市场占全球比重领先[31][34] - 银发经济规模目前约7万亿元,占GDP的6%,到2035年有望达到30万亿元,占GDP的10%左右[45] 投资与创新趋势 - 新基建投资聚焦智能算力等领域,2023年中国算力规模位列全球第二[50][53] - 养老机器人产业预计到2030年总产值规模有望超过4000亿元[43] - 2024年中国心理健康服务市场和体检市场规模分别达到240亿元(同比增长38%)和2800亿元(同比增长15.2%)[47] - 重大项目投资将持续推进,涵盖科技创新、能源转型、基础设施等六大领域[56][57]
我国房企信用风险、债务重组与相关建议
中国银行· 2025-09-18 13:18
行业融资与债务压力 - 2025年1-8月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4.7%,销售额同比下降7.3%[6] - 房企到位资金同比下降8%,其中国内贷款同比微增0.2%,但利用外资下降11.5%,自筹资金下降8.9%[6] - 2025年1-7月65家典型房企融资总量2413.79亿元,同比减少26.6%[6] - 2025年房企债务到期规模达5257亿元,其中第三季度为偿债高峰约1574亿元[20] - 头部房企如万科短期债务达1582.8亿元,现金短债比低至0.48倍[21] 债务重组趋势与工具 - 境外债务重组呈现削债比例提高(如碧桂园方案削债超70%)、展期延长(最长11.5年)、票息降低(加权平均利率从6%降至2%)等特征[26][28] - 债转股成为主流化债工具,如融创近百亿美元境外债采用全额债权转股权方案[30] - 资产代币化创新案例涌现,如绿地香港项目通过代币化7天内回笼资金12亿港元[33] - 境内债务重组仍以展期为主,但部分企业如融创二次重组尝试削债,比例上限达57%[34][36] - 金科股份债务重整方案采用股权+信托+现金方式,普通债权综合清偿率22.36%[40] 多方协同与政策建议 - 建议金融机构通过共益债、重组类置换债券等工具加大纾困力度,并探索资产代币化应用[46][48] - 政府需减免重组税费、提供专项再贷款,并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提高重组效率[49][50]
宏观观察2025年第32期(总第604期):我国脑科学与脑机接口行业发展现状及建议
中国银行· 2025-09-12 14:45
市场规模与增长 - 2023年全球脑机接口核心产业市场规模达19.8亿美元,预计2028年突破60亿美元,五年复合年增长率25%[20] - 2024年中国脑机接口市场规模为32.0亿元,预计2027年达55.8亿元,2040年综合市场规模超12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26%[20] - 全球BCI企业超800家,美国占比34%(近300家),中国占比22%(近200家)[30] 产业链结构 - 上游核心零部件(如电极、芯片)国产化水平低,主要依赖进口,企业数量不足100家(全球占比<10%)[30][31] - 中游企业数量近200家(全球占比20%),国内企业参与度较高,尤其在非侵入式路径[33] - 下游应用企业超500家(全球占比70%),医疗方向企业占比56%,非医疗(消费、工业等)占比44%[35] 技术发展现状 - 侵入式技术通过手术植入电极(如Neuralink),信号质量高但风险大;半侵入式平衡信号与安全性(如Synchron);非侵入式操作简便但信号易受干扰(如EEG脑电帽)[6] - 行业研发投入高,平均研发费用率达18%,上游企业净利润率超20%,下游企业净利率不足10%[37] - 多模态融合、高分辨率设备及AI算法深度融合是未来技术创新趋势[41] 政策支持 - 中国将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列为国家战略,2024年出台《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设定脑机接口为未来产业[12] - 美国2017年通过DARPA项目进入脑机接口领域,计划耗资6501万美元;欧盟2013年启动人类大脑计划[11][13] - 北京、上海等地出台专项方案,目标2030年培育3-5家全球领军企业及100家创新型中小企业[15] 金融支持与挑战 - 全球BCI领域投融资总金额近100亿美元,美国超50亿美元,中国近20亿美元;2024年国内融资超15亿元,80%流向侵入式技术[47] - 行业融资渠道单一,银行贷款占比超60%,但研发周期8-10年与贷款期限3-5年错配;股权融资规模年均仅10亿元,不足生物医药行业1/5[53] - 缺乏风险分散工具,临床试验成功率不足15%,且无专门研发保险产品;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评估周期长(6个月)、质押率低(仅30%)[54][55] 区域发展布局 - 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形成产业集群,北京聚焦科研与临床转化,上海启动全国首个脑机接口产业集聚区,深圳聚集近百家相关企业[23] - 成都依托医疗场景和电子信息链形成"上游器件-中游集成-下游应用"闭环生态,杭州通过校地合作推动临床转化(如首例闭环脊髓植入手术)[23] 应用场景 - 医疗领域为主要方向(占比56%),用于疾病治疗(如帕金森、癫痫)、康复(如瘫痪患者辅助设备)及功能增强[35][36] - 非医疗应用包括工业安全监测、教育(个性化学习)、娱乐(VR游戏)、智能家居与交通(脑控设备)[35][42] - 当前技术仍以实验室和医疗康复为主,消费级产品渗透率不足3%,距离大规模商业化较远[36][55] 伦理与监管挑战 - 行业面临严格伦理审查,需保障受试者知情权、隐私权及长期安全性;大脑数据隐私保护和技术滥用风险受关注[19] - 中国需完善伦理监管框架和数据管理条例,明确脑电数据归属权及跨境流动规则,并参与国际标准制定[64][65] 上市公司表现 - 2024年行业上市公司平均毛利率33.89%,平均市净率5.32;上游企业如迈普医学毛利率达79.3%,净利率28.3%[37][39] - 部分下游企业估值泡沫风险高(如汤姆猫市净率近10倍),但脑机接口业务营收占比不足10%[37] 发展建议 - 设立国家级专项研发基金和长线基金,配套研发保险机制,优化科创板上市通道吸引耐心资本[58][61][62] - 加强产学研融合(如"揭榜挂帅制"),支持高校开设交叉学科,鼓励企业参与人才培养[59][60] - 拓展应用场景(如智能家居、军事国防),开展示范项目促进技术市场对接;参与国际科研与产业合作提升竞争力[66][67]
美国产业政策的历史透视与对我国的启示
中国银行· 2025-09-09 13:49
美国产业政策历史演变 - 美国早期通过高关税保护幼稚产业,1828年关税法案使平均关税税率达61.7%,1865年维持在47.6%[9] - 二战后美国转向隐蔽性产业政策,研发投入以政府为主导,20世纪60年代联邦政府研发支出占比超60%[17][19] - 20世纪80年代为应对日本半导体竞争,美国成立SEMATECH联盟并投入3.7亿美元研发资金[24] 政策效果与产业影响 - 美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1995年15.9%降至2022年10.3%,出现产业空心化[34][36] - 高技术产业竞争力分化,半导体多要素生产率从1992年18.3%降至2016年1.3%[61] - 全球价值链参与度从2007年37%升至2022年41%,但制造业前向参与度下降[51][59] 对华政策与全球价值链 - 美国对华加征关税覆盖62.3%进口商品,加权平均税率达12.8%[41][43] - 中国通过转口贸易维持对美国增加值贡献,2020年美国最终需求中中国增加值占比仍达2%[62][67] - 中国中高技术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前向参与度从2007年11%升至2023年17%[68][73] 对中国产业的启示 - 需保持产业链完整,避免过度转移导致空心化[76][79] - 应加强基础研发投入,2023年中国中高技术产业前向参与度(18.7%)仍低于美国(27.3%)[81] - 坚持开放合作提升全球价值链地位,优化外资准入和知识产权保护[83][84]
“小谷子拉动大消费”:谷子经济发展特征、趋势与相关建议
中国银行· 2025-09-04 15:39
市场规模与增长 - 中国谷子经济市场规模从2020年580亿元增长至2024年1689亿元,增长接近3倍,预计2029年达3089亿元[9] - 相关企业注册量从2015年7.89万家增长至2025年6月底近700万家,增幅达87倍[9] - 全球动漫和游戏谷子市场规模2024年为24.36亿美元,预计2031年突破50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11.5%[31] 消费群体特征 - 18至40岁消费者占比超78%,其中泛Z世代占比过半[13] - 女性消费者占比从2023年67%提升至2025年78%[13] - 一二线城市消费占比合计超80%[13] 产品与市场特性 - 国产谷子官方定价普遍10-90元,进口谷子50-200元[17] - 2025Q1消费者平均单次购买金额102元,月均购买2.9次[17] - 二手市场溢价显著,例如原价99元泡泡玛特LABUBU 3.0系列二手价超2600元,薄荷色初代LABUBU拍卖价达108万元[17] 国产IP发展 - 2025年一季度国产IP交易额反超日谷至1.2倍[22] - 国产IP衍生品占比预计从2025年35%提升至2030年50%[22] - 淘宝天猫平台2025年618期间谷子类海外订单同比3位数增长[31] 线下消费场景 - 全国60多个核心商圈打造二次元消费地标[26] - 上海拥有243家谷子店,成都、北京、重庆、广州分别超270家、240家、190家和180家[26] - 泡泡玛特2024年海外营收占比38.9%,东南亚市场收入增619%,北美市场增895%[33] 行业风险与挑战 - 2025年上半年至少155家谷店闭店或计划闭店[36] - Z世代为情绪产品付费溢价率高达300%,预计2025年中国情绪消费市场规模突破12万亿元,占整体消费43%[18] - 版权纠纷频发,盗版侵权行为损害IP原创者权益[34]
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效果评估与改进方向
中国银行· 2025-08-12 19:41
政策效果 - 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带动销售额达1.1万亿元[6] - 家电消费累计增长30.7%,对整体消费贡献度为25.1%[6] - 通讯器材消费累计增长24.1%,对整体消费贡献度为16.6%[6] - 家电和通讯器材合力拉动整体消费增长约2.5个百分点[6] - 家电行业上市企业净利润增长率达27.36%,营业利润增长率达29.42%[20] 存在问题 - 部分地区出现补贴资金断档现象,国补资金已消耗1550-1650亿元[32] - 政策加剧税收向制造业强省集聚的"马太效应"[35] - 政策持续1年多后面临效果减弱和"政策悬崖"问题[41] - 补贴政策向大型企业倾斜,中小企业难获支持[51] 改进建议 - 加快补贴资金拨付与调配,建立资金动态调节机制[54] - 扩大补贴商品范围至升级类家电、适老化产品等[54] - 谋划旧房装修补贴政策作为接续储备政策[56] - 优化增值税分配机制,推动消费税改革[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