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投资评级 - 首次覆盖量子计算硬件行业,给予“推荐”评级 [2] 核心观点 - 量子计算正处于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应用的关键拐点,行业极有可能在2027-2029年迎来大规模应用 [2] - 量子计算较传统计算在解决特定问题上具有指数级并行计算优势,能突破经典计算在算力瓶颈、量子隧穿和热耗散方面的物理限制 [2][4][14] - 在众多技术路线中,超导、离子阱、中性原子为三类最有可能落地的路径,其中超导路线因高保真、高比特数和高速特性而进度领先 [2][19][20] - 量子计算硬件端重点关注稀释制冷机和测控系统,预计二者在2030年和2035年将分别占量子计算硬件价值量的52.66%和66.51% [2][44] 量子计算与经典计算对比 - 传统计算面临三大问题:计算瓶颈(处理指数级增长问题效率低)、量子隧穿现象(导致漏电和系统失效)、热耗散效应(芯片温度每上升10℃寿命降低50%)[4] - 量子计算利用量子比特的叠加态和纠缠态特性,实现指数级并行计算能力,并主动利用量子效应(如隧穿)和可逆计算方式解决传统计算的瓶颈与物理限制 [2][14] 量子计算技术路线分析 - 量子计算核心指标为保真性(决定运算正确率)和易扩展性(决定算力上限),每增加一个量子比特,并行处理能力翻一倍 [17][18] - 超导路线优点在于可复用半导体芯片技术,代表厂商有IBM、Google、国盾量子等;离子阱路线具备最高保真度(可达99.9%)但扩展性不佳;中性原子路线扩展性优秀但高保真度量子门操作尚待攻克 [19][20] 行业发展驱动因素 - 政策端:全球主要科技强国均将量子计算视为战略制高点并加大投入,例如美国在《2027财年政府研发预算优先事项》中将其置于预算优先级首位 [23][24] - 产业链端:微软宣布以十年为周期对量子计算进行战略投资;稀释制冷机龙头Bluefors签署大额氦-3采购协议(2028-2037年每年供应10,000升);IBM预计2029年实现大规模容错量子计算机 [2][34] - 市场空间:量子计算产业将迎来快速增长,2024年全球产业规模为50.37亿美元,预计2030年将达2199.78亿美元,2024-2030年复合年增长率达87.66% [35] 量子计算硬件市场分析 - 量子计算三大核心硬件为QPU(量子处理器)、稀释制冷机和测控系统 [2][44] - 稀释制冷机用于创造极致低温环境(低于10mK)以保护量子比特,2024年全球市场规模为3.54亿美元,预计2030年全球/中国市场空间将达194亿美元/53.5亿美元 [44][51][52] - 测控系统负责生成、传输和接收控制量子比特的信号,预计2025年全球市场规模达5.45亿美元,2030年将增长至210.2亿美元 [63] - 竞争格局:稀释制冷机市场主要由欧洲企业主导(2024年占85.83%市场份额),但中国厂商在最低温度指标上已比肩海外龙头;测控系统市场则由罗德施瓦茨和是德科技主导 [58][63] 相关公司分析 - 国盾量子:布局超导量子计算多环节,是“祖冲之三号”项目唯一企业参与主体,提供测控系统和稀释制冷机等核心组件;2025年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74.54% [65][71] - 禾信仪器:拟收购量羲技术,后者在2024年中国稀释制冷机市场份额排名第一(占31%)[72][75] - 本源量子:技术起源于中科院,推出第三代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其量子计算云服务全球访问量超3000万次 [85] - 国仪量子:技术起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实现了国内首台离子阱量子计算平台的商业化交付 [77]
量子计算硬件深度报告:行业奇点将至,硬件破局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