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行业投资评级:看好丨维持 [13] 报告核心观点 - 全国碳市场制度体系建设加速,构建起多层级法规制度体系,计划到2027年基本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到2030年基本建成以配额总量控制为基础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6][19] - CCER市场重启后进展显著,方法学加速出台,目前已发布四批方法学(含征求意见稿),项目审批和交易已实质性启动 [2][7][23][27] - 截至2025年9月底,CCER累计成交量约281.2万吨,成交金额约2.43亿元,成交均价86.41元/吨,当前价格高于CEA均价,但中长期有望回归合理关系 [2][7][8][33][34] - CCER机制为符合条件但经济性不足的行业(如农林生物质发电)提供盈利补偿,有望加速相关行业放量 [9][10][48] 碳排放管控体系与市场构建 - 2024年以来我国加快推动全国碳市场制度体系建设,2025年8月发布的《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提出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的碳市场 [6][19] - 全国碳市场包括强制性的全国碳配额交易市场(CEA)和自愿性的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CCER),两个市场独立运行但通过配额清缴抵销机制衔接 [6][21] - CEA市场已纳入发电、钢铁、水泥、铝冶炼四个行业,覆盖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占比达到60%以上 [21] CCER方法学与项目进展 - 2023年10月以来CCER重启并加速,方法学已发布四批:第一批(林业碳汇、红树林、海风、光热)、第二批(公路隧道照明节能、煤矿瓦斯利用)、第三批征求意见稿(农林生物质发电、油田气田伴生气回收等)、第四批征求意见稿(猪粪沼气、滨海盐沼修复等) [7][23][27] - 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系统已完成29个项目登记,均为第一批方法学项目,包括21个海上风电、7个光热发电、1个造林碳汇项目,预计年均减排量合计1043.8万吨 [7][26][28] - 此外,仍有75个项目已完成公示、11个项目处于公示中 [7][26] CCER市场交易表现 - 2025年3月7日完成首笔新版CCER交易,截至2025年9月底,累计成交量约281.2万吨,成交额约2.43亿元,成交均价86.41元/吨 [7][33] - 2025年4月至9月CCER价格呈现缓慢下降趋势,反映当前需求偏弱,预计年底清缴高峰时价格有望回暖 [7][33] - 同期CEA市场累计成交量约9809.9万吨,成交额68.0亿元,成交均价69.29元/吨,当前CCER价格高于CEA主要因市场初期供需失衡,未来随着机制成熟有望回归合理关系 [8][34] 重点行业受益分析:农林生物质发电 - 2025年8月发布《纯农林生物质并网发电、热电联产》方法学征求意见稿,该类项目可免于额外性论证,符合CCER申请原则 [9][40] - 以长青集团和中国光大绿色环保为例进行测算:基于2024年数据,两家公司基准线排放量分别为174.0万吨和440.5万吨,假设CCER售价80元/吨,对应营收贡献分别为1.39亿元人民币和3.84亿港元,归母净利润增量分别为0.94亿元人民币和2.59亿港元,业绩弹性显著 [9][45][47] - 需注意该方法学仍处征求意见阶段,项目开发尚需时间,且CCER与绿证交易只能二选一,避免重复获益 [9][44] CCER投资逻辑与关注方向 - CCER核心是对相关领域的盈利性补偿而非提升,需重视项目额外性表述 [10][48] - 投资关注方向包括:1)碳监测设备及咨询服务机构(如华测检测、谱尼测试等);2)CCER有望加速放量的行业,如农林生物质发电/热电联产、公共领域新能源车推广、生物柴油、氢能等 [10][49]
双碳跟踪:CCER方法学加速出台,累计单吨成交均价约86.4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