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近期关注新能源市场能否在“多晶硅平台公司成立”传闻下形成利好,碳酸锂需关注能否借此信息继续上破75000点;供给端产能释放与需求端旺季备货形成对冲,下游材料厂对高价接受度边际减弱,且电解液企业尚未完全传导成本压力;预计未来一到两周碳酸锂价格可能维持区间震荡,需关注库存变化和下游接受度 [3][32]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日度市场总结 - 10月16日碳酸锂主力合约价格大幅上涨3.05%至74940元/吨,基差单日大幅走弱2220元/吨至 -2040元/吨 [1] - 主力合约持仓量下降5.61%至17.8万手,但成交量逆势增长19.38%至26.9万手 [1] 产业链供需及库存变化分析 - 供给端:锂辉石和锂云母精矿价格维持6360元/吨和3400元/吨不变,天齐锂业张家港3万吨氢氧化锂项目投产,叠加盐湖提锂和锂辉石产线新增产能释放,预计10月碳酸锂总产量延续增长态势 [2] - 需求端:三元材料价格单周上涨2.33%,六氟磷酸锂上涨1.35%至7.5万元/吨,成本传导压力增大;10月前12天新能源车零售同比微降1%但环比增长1%,年末补贴退坡预期或刺激订单集中释放 [2] - 库存与仓单:碳酸锂库存连续四周下降至13.48万吨,显示产业链进入主动去库阶段,但现货市场成交活跃度平淡,下游对高价接受度有限 [2] 产业链价格监测 | 项目 | 2025 - 10 - 16价格 | 2025 - 10 - 15价格 | 变化 | 变化率 | | --- | --- | --- | --- | --- | | 碳酸锂主力合约 | 74,940元/吨 | 72,720元/吨 | 2,220元/吨 | 3.05% | | 基差 | -2,040元/吨 | 180元/吨 | -2,220元/吨 | -1,233.33% | | 主力合约持仓 | 177,951手 | 188,523手 | -10,572手 | -5.61% | | 主力合约成交 | 268,890手 | 225,238手 | 43,652手 | 19.38% | | 电池级碳酸锂市场价 | 72,900元/吨 | 72,900元/吨 | 0 | 0.00% | | 锂辉石精矿市场价 | 6,360元/吨 | 6,360元/吨 | 0 | 0.00% | | 锂云母精矿市场价 | 3,400元/吨 | 3,400元/吨 | 0 | 0.00% | | 六氟磷酸锂 | 75,000元/吨 | 74,000元/吨 | 1,000元/吨 | 1.35% | | 动力型三元材料 | 131,500元/吨 | 128,500元/吨 | 3,000元/吨 | 2.33% | | 动力型磷酸铁锂 | 33,530元/吨 | 33,530元/吨 | 0 | 0.00% | [5] 产业动态及解读 - 现货市场报价:10月16日SMM电池级碳酸锂指数价格73064元/吨,环比上一工作日上涨27元/吨;电池级碳酸锂7.24 - 7.36万元/吨,均价7.30万元/吨,与上一工作日持平;工业级碳酸锂7.015 - 7.135万元/吨,均价7.075万元/吨,与上一工作日持平;碳酸锂期货价格波动剧烈,主力合约处在7.28 - 7.50万元/吨的区间;下游材料厂持谨慎观望态度,市场整体成交活跃度平淡;供应方面,锂辉石端和盐湖端均有新产线投产,预计10月碳酸锂总产量仍具备增长潜力;需求方面,动力市场新能源汽车商用乘用同时快速增长,储能市场供需两旺;10月供应虽稳步增长,但动力与储能领域的强劲需求将推动市场进入大幅去库阶段,预计形成阶段性供应偏紧态势 [6] - 下游消费情况:10月1 - 12日,全国乘用车新能源市场零售36.7万辆,同比去年10月同期下降1%,较上月同期增长1%,全国乘用车新能源零售渗透率53.5%,今年以来累计零售923.6万辆,同比增长23%;10月1 - 12日,全国乘用车厂商新能源批发32.8万辆,同比去年10月同期增长1%,较上月同期下降11%,全国乘用车厂商新能源批发渗透率60.2%,今年以来累计批发1,077.5万辆,同比增长31% [7] - 行业新闻:10月16日前驱体厂商与正极材料企业之间针对季度订单或量级较大的零单实际结算折扣明显上调;9月20日亿纬锂能匈牙利基地机电设备正式进场,标志项目土建工程进入关键阶段,该基地定位欧洲新能源产业核心制造中心,占地面积45万平方米,建成后将为宝马集团德布勒森工厂供应大圆柱电池,预计2026年竣工,可创造约1000余个就业岗位;9月25日总投资约18亿元的天齐锂业三万吨电池级氢氧化锂项目在江苏张家港保税区竣工投产,天齐锂业是全球领先、以锂为核心的新能源材料企业,在全球拥有5大生产基地,张家港生产基地已形成年产2万吨电池级碳酸锂生产能力 [8][9]
平台公司刺激新能源市场,锂价关注能否借势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