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通市场基础特征 - 港股通个股数量呈现增长趋势,截至2025年8月26日,港股通个股数量达到较高水平,其中日均成交额超过1000万的个股数量亦同步增加 [8][9] - 公募基金对港股的配置比例持续上升,偏股混合型及主动股票型基金持有的港股市值占比从2015年上半年至2025年下半年显著提升,2025年下半年达到18.8% [10][11] - 港股通个股市值规模普遍较大,虽然其数量仅占港股主板总个股数的约25%,但覆盖了港股主板约90%的总市值,体现了其市场代表性 [14][16][17] 价值策略 - 价值策略旨在通过PB、PE、PCF、股息率、净流动资产价值、现金流比例及回购比例等因子,筛选市场价格低于内在价值的个股 [23] - 现金流比例因子表现突出,在港股通市值大于50亿且日均成交额大于1000万的股票池中,其IC均值为2.9%,RankIC均值为3.3%,top30组合年化超额收益达8.6% [25] - 策略构建要求个股市值大于50亿元,过去1年日均成交额大于5000万元,且过去1年及3年平均红利支付率介于0-1之间,最终选取现金流比例、股息率、回购比例三因子等权排序得分最高的30只股票,采用年度换仓,单边交易费率千分之二 [28][29] - 历史回测显示,价值策略组合在2015年至2025年期间多数年份跑赢港股通指数,全区间年化超额收益达9.5% [31][32][33] 护城河策略 - 护城河策略聚焦于具有网络效应、无形资产、成本优势及高转换成本的企业,通过市场份额、无形资产、毛利率、ROE系列指标及现金利润占比等因子进行量化刻画 [34][36] - 在因子有效性检验中,营收占比、最新ROE、ROE同比变化等因子的RankIC月均值分别为3.20%、2.71%、2.66%,月胜率均超过60% [37] - 策略选股范围包括港股通或港股主板个股,要求市值大于50亿元,过去1年日均成交额大于1000万元,剔除股价低于0.2元及盈利能力后10%的公司,最终选取各护城河因子等权排序得分最高的30只股票构建等权组合,月度换仓,双边交易费率千分之四 [36] - 回测结果表明,护城河策略组合自2015年至2025年持续产生超额收益,全区间相对港股通指数的超额收益为10.5% [39] 成长策略 - 成长策略通过增长、研发投入、盈利能力、盈利质量及股价相对强度五大类因子,筛选收入、利润等关键指标快速增长且未来潜力较大的公司 [42] - 股价相对强度因子中的收益排序因子表现显著,其RankIC月均值达5.75%,月胜率68.5%,多空超额年收益为12.81% [45] - 选股标准包括市值大于50亿元、日均成交额大于1000万元、剔除股价低于0.2元的个股,最终选取五类因子等权排序总分前30的股票,月度换仓,双边交易费率千分之四 [42] - 历史业绩显示,成长策略组合超额收益显著,全区间相对港股通指数的年化超额收益达20.0%,2025年超额收益高达40.3% [47] 均衡策略 - 均衡策略综合配置市值、价值、成长、质量及动量五类因子,旨在实现更稳定的风险收益表现 [53] - 该策略在港股通选股池中(市值大于50亿元、日均成交额大于1000万元)构建等权或市值加权组合,全区间年化收益达25.1%,相对港股通指数的年化超额收益为23.0%,信息比率1.50,最大回撤22.4% [51][58] - 因子暴露分析显示,均衡策略在成长因子(0.40)和动量因子(0.22)上具有正向暴露,同时在市值因子上暴露为0.34,体现了其均衡配置特性 [55] 策略绩效比较 - 成长策略与均衡策略表现领先,年化Alpha分别为13.8%和13.7%,显著高于价值策略(6.9%)和护城河策略(9.3%) [55] - 在风险调整后收益方面,均衡策略信息比率最高(1.09),成长策略次之(0.89),两者月胜率均超过60% [58] - 各策略均能持续跑赢港股通指数(基准年化收益2.2%),其中均衡策略在全区间内实现了23.0%的年化超额收益,凸显多因子均衡配置的优势 [58]
港股通量化选股策略初探
国泰海通证券·2025-10-22 1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