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背景与核心主线 - 政策以“规模化”为主线,“市场化”为路径,“安全化”为底线,为新型储能产业提供未来三年清晰路线图 [2] - 政策背景是新能源装机快速增长,2024年底已占全国发电装机容量的42%,但其间歇性和波动性导致电网调峰压力大,弃风弃光现象存在,亟需大规模储能 [4] - 政策驱动模式由“补贴+强制”全面转向“市场+容量+场景”驱动 [4] 规模化发展目标与现状 - 总体目标是到2027年,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1.8亿千瓦(180GW)以上,即2025-2027年每年新增装机约35GW [6] - 截至2024年底,全国新型储能规模为74GW/168GWh,约占全球新型储能装机的40%以上;截至2025年6月底,规模增长至95GW/222GWh,半年新增装机增幅近30% [5] - 明确的装机目标和市场预期将带来大量订单,利好宁德时代、比亚迪、阳光电源等头部电池和变流器(PCS)企业 [6] 技术路径与应用场景 - 鼓励多元技术路径发展,具备核心技术优势的液流电池、压缩空气储能等长时储能技术公司将获得发展机遇 [6] - 储能发展路径将强化多元技术示范,加快推进“构网型”储能建设,大力发展独立储能 [7] - 推动应用模式创新,包括新能源大基地电站与配建新型储能联合运行、绿电直连、虚拟电厂、车网互动等 [7] - 提出利用退役火电厂场地和送出路线规划建设新型储能,盘活存量资源 [7] 市场机制与标准建设 - 加快完善新型储能标准体系,加强关键领域标准制修订,持续推进国际标准化工作 [8] - 鼓励新型储能全面参与电能量市场、辅助服务市场,加快新型储能价格机制建设 [8] - 强化市场机制,储能可作为独立主体参与中长期、现货、辅助服务、容量补偿等市场,推动“按效果付费”的容量电价试点 [8] - 推动商业模式创新,如共享储能,使运营商可通过峰谷价差、服务补偿等获取收益 [9] 行业影响与竞争格局 - 政策强调技术先进性和安全性,行业标准和准入门槛将随之提高,缺乏核心技术和规模优势的企业将面临被淘汰风险 [10] - 未来储能市场竞争将是技术、安全、运维服务等综合实力的比拼,产品质量不过关、存在安全隐患的低价竞争者将被市场清退 [10] - 政策为能源管理软件平台、智能运维、消防系统等数字化与安全服务商带来新的市场机会 [10] - 海外市场需求增长显著,2025年1-8月中国储能企业在海外市场新获订单超过250个,总规模达188GWh,同比增长183%,市场区域多元化 [6]
《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政策解读
联合资信·2025-10-23 1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