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季度报告(2025年三季度)》点评:如何看待理财三季报的3个“异象”?
光大证券·2025-10-24 14:23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银行业:买入(维持)[1] 报告核心观点 - 报告认为,2025年三季度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在“股债跷跷板”扰动下仍展现出较强韧性,规模实现同比多增,并针对市场关注的三个“异象”进行了解读,核心观点包括存款“脱媒”支撑规模增长、老产品整改等因素导致权益配置占比表面下降、以及增强净值稳定性需求推高存款类资产配置[3][4][7] 理财市场规模与增长 - 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理财存续规模录得32.13万亿元,三季度单季增加1.46万亿元,测算同比多增近6000亿元[4] - 理财余额同比增长9.4%,增速较2025年二季度末提升1.9个百分点[4] - 考虑到9月理财临近季末回表规模通常在万亿量级,季内规模或已突破33万亿元[4] 产品结构特征 - 投资性质维度: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固定收益类理财余额31.21万亿元,规模占比97.1%,2024年以来基本围绕97%中枢窄幅波动[5] - 运作模式维度: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开放式理财存续规模25.89万亿元,规模占比80.6%,较二季度末略降0.3个百分点;三季度单季开放式、封闭式理财新增规模分别为1.07万亿元、3900亿元[5] 资产配置分析 - 配置规模角度:2025年三季度末资产配置规模34.33万亿元,较季初增加1.36万亿元,增量主要由现金及存款(增加1.27万亿元)、拆放同业及买入返售资产(增加1900亿元)贡献[6] - 资产结构角度:现金及存款占比较二季度末提升2.7个百分点至27.5%,为近年来高点;债券类资产占比较二季度末下降2.1个百分点至53.5%,年初以来占比逐季下降;同业存单占比13.1%,较二季度末小幅下降0.7个百分点[6] - 其他资产占比:拆放同业及买入返售占比较年初提升0.3个百分点至6.9%;非标债权、权益类资产、公募基金占比均较二季度末下降0.3个百分点,三季度末占比分别为5.2%、2.1%、3.9%[6] 理财公司市场地位 - 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理财公司存续规模29.28万亿元,规模占比91.1%,较二季度末提升1.5个百分点,首次升至90%以上[7] - 9月理财代销渠道行持续拓展至583家,同比增加35家[7] 对三个“异象”的解读 异象一:债市调整下规模为何逆势多增? - 2025年三季度债市承压,固定收益类理财近1个月年化收益率均值、中位数分别为1.89%、1.77%,较二季度分别下降73、83个基点[8] - 规模增长主因是“比价效应”下存款“脱媒”的力量,理财收益率虽下行但相较存款仍有相对收益优势[9] - 特殊因素包括理财不合理估值账户需在2025年内完成整改,具有释放“浮盈”增厚收益的客观诉求,以及部分银行通过考核激励提升财富管理中收贡献[10] 异象二:资本市场回暖下权益配置为何下降? - 2025年三季度沪深300指数上涨17.9%,理财也加大含权产品布局,三季度混合类理财规模增长500亿元[11] - 但披露数据显示,2025年三季度理财配置权益类资产规模较季初减少600亿元,占比下降0.3个百分点至2.1%[11] - 占比下降或受两方面因素扰动:一是随着老产品清零时点临近,部分理财公司或强化了股权类资产处置;二是理财通过公募基金(计入“公募基金”科目而非“权益类资产”)参与资本市场更为常见[11][12][13] 异象三:存款降息后为何增配存款类资产? - 报告指出,在债券市场收益率中枢下行、估值整改渐近尾声的背景下,理财增强净值韧性的诉求提升,需维持存款、特定私募债等品种的配置强度以稳定低波稳健类产品基本盘[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