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 报告认为中国房地产市场已进入底部区域,行业缩量充分,预计2025年商品房销售面积8-9亿平方米,住宅销售面积7-8亿平方米,市场处于降幅收窄、逐步触底的过程[57] 随着政策效果落实和供需趋向平衡,行业将进入企稳修复阶段[57] 长期看,十五五期间将围绕"高质量发展"推进,通过"存量提质增效"和"内涵式发展"实现行业优化[62][67] 2025年房地产市场变化 - 核心城市市场占比显著提升,2020-2024年22个重点城市销售面积占全国比重为18%-21%,1-3Q2025年为18%;销售金额占比为30%-44%,1-3Q2025年为40%[9] 同期22城土地出让面积占全国比重为16%-20%,1-3Q2025年为20%;土地出让金占比为42%-48%,1-3Q2025年上升至56%[13] - 新房与二手房市场分化加剧,1-3Q2025百城新房价格累计上涨1.63%,而百城二手房价格累计下跌5.79%,至2025年9月百城二手房价格环比已连跌41个月[18] 重点27城1-3Q2025新房、二手房合计成交约323万套,其中二手房成交量较2024年同期增长约9%,新房成交套数同比下滑9%,二手房成交套数在总成交量中占比54%,较2024年同期提高4.3个百分点[21] - 不同梯队城市表现分化,1-3Q2025一线城市新建住宅价格累计下跌0.8%,二线城市下跌1.4%,三四线城市二手住宅价格累计下跌2.6%[29] 一线城市二手住宅价格累计下跌4.3%,二线下跌4.1%,三四线下跌4.1%[25][29] 土地市场一二线城市表现更优,1-3Q2025全国样本城市土地成交楼面均价同比上涨17.9%,带动成交金额实现正增长[34] - 地方政策成为主流,因城施策持续推进,2025年8月起北上深等地从需求侧松绑限购、优化公积金与住房信贷[36] 截至3Q2025全国各地拟收储金额约6145亿元,累计收储规模前三为浙江(843亿元)、广东(740亿元)和重庆(505亿元),全国共发行土地收储专项债1950亿元,覆盖拟收储金额的32%[38] 对2026年和长周期总量判断 - 行业主要指标已回落至历史较低水平,假设4Q2025单季度下滑20%,预计2025年全国开发投资完成额为8.50万亿元,同比下降15.3%,回落至2013年水平;商品房销售额为8.53万亿元,同比下降11.8%,回落至2015年水平[48] 以2021年为下行周期起点,至2025年开发投资完成额累计下滑42.4%,商品房销售额累计下滑53.1%[48] 新开工面积预计为5.97亿平方米,同比下降19.2%,回落至2004年水平;商品房销售面积预计为8.75亿平方米,同比下降10.1%,回落至2009年水平[53] 以2021年为起点,新开工面积累计下滑70.0%,销售面积累计下滑51.2%[53] - 1-3Q2025市场供需数据好于预期,呈现销售面积>新开工面积>竣工面积>土地购置建面的结构,去库存背景下新开工总量低于销售总量[56] 行业进入底部区域,降幅收窄、逐步触底[57] - 长期住房需求结构将发生变化,整体住房建筑面积(新房+二手房)需求从2024年的14.47亿平方米微降至2044年的14.23亿平方米[72] 假设二手房交易规模占比从2024年的45%线性增长至2036年的50%,商品住宅新房销售面积将从2024年的8.14亿平方米下降至2044年的7.12亿平方米,年均复合增长率为-0.67%[72] - 十五五期间房地产工作将围绕"存量提质增效"和"内涵式发展"展开,消化存量方面盘活低效土地、推广已建未售去库存;优化增量方面严控新增开发用地,发展好房子,保障与市场双轨并行[67] 通过"好房好价"策略激活购买力,中心城区提质提价,郊远环线缩量控供,引导刚需流向存量市场,实现有序去库存[68][69] 自下而上看边际改善 - 与国际市场相比,中国房地产行业集中度有较大提升空间,1-3Q2025销售面积前五大开发商市占率合计为6.0%,前二十大开发商市占率合计为12.5%,而美国前五大开发商市占率合计为35.2%,日本分售公寓前五大开发商市占率合计为24.0%[79][83][87] 行业利润率方面,美国龙头平均净利率约14-16%,日本约10-12%,中国重点房企净利率在1H2025出现见底企稳迹象,但整体仍处于低位[79][83][87] - 行业负债水平得到控制,截至2025年1H底中国上市开发商扣除预收账款的资产负债率下降至62%,接近日本2024年水平(62%),高于美国房企2024年水平(31%)[91] 存货去化持续进行,截至2025年1H底重点五家上市开发商、36家重点房企的存货水平较前期高点分别下降21%、32%,但出清节奏慢于美国次贷危机后56%的下降幅度[95] - 资产减值损失计提有望在2026年出清,2024年重点36家房企计提资产减值损失645亿元,存货减值准备549亿元,2025年1H分别计提135亿元和134亿元,随着房价止跌回稳,行业存货减值峰值已过[99] 土地投资向头部企业集中,2025年1-3Q销售TOP1-10房企新增货值占比达到68%,较2024年提升6个百分点,10家权益拿地金额过百亿的房企中9家为央国企[105] - 政策与资源向核心城市倾斜,2025年1-3Q全国土地购置费前五大城市(杭州、北京、上海、成都、南京)合计占比30.5%[109] 截至2025年9月,杭州、上海、成都新建住宅价格同比实现正增长,分别为3.6%、5.6%、1.3%[109] 居民购买力向核心城市收敛,2024年一线城市、二线代表城市、三四线代表城市可支配收入比值达1:1.4:1.9,高薪行业如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平均工资已超过20万元,主要集中在核心城市[116] 未来关注焦点 - 宏微观风险有序化解,全国"白名单"项目贷款审批金额已超过7万亿元,保障商品住房项目建设交付,750多万套已售难交付住房实现交付[127] 金融系统风险总体可控,地方债务压力通过转移支付和发行置换债券大幅缓解[127] - 股票市场财富效应对楼市有滞后支撑作用,实体市场通常滞后股市6-9个月,居民资产负债表改善带来消费扩张效应[132]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通国际证券·2025-10-29 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