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2026年港股策略展望:迈向新高度
海通国际证券·2025-11-03 12:34

核心观点 - 报告认为2026年港股牛市格局未改,有望乘势而上迈向新高度,主要驱动力包括估值上行潜力、增量资金确定性高以及优质稀缺资产优势 [1][3][5] - 结构上,AI浪潮下的港股科技是2026年行情主线,同时关注出海加速的创新药和牛市背景中的港股券商 [1][3][65] 港股估值上行潜力充足 - 当前港股整体估值不高,指数层面处于全球洼地,截至2025年10月23日,恒生指数PE为11.9倍,处于2012年以来84%分位,恒生科技PE为23.3倍,仅处于有数据以来32%分位 [6] - 全球视角下,恒生科技和恒生指数估值分位数分别为30%和62%,显著低于标普500(95%)、纳斯达克(88%)、德国DAX(79%)、日经225(73%)和印度Nifty50(72%)[6] - 行业层面,港股信息技术、公用事业和房地产行业PE、PB所处历史分位数均值分别为55%、35%、33%,低于A股对应行业的95%、65%、45% [7] - 2025年10月以来港股出现回调,截至10月23日恒生科技累计下跌8%,恒生指数跌3%,借鉴历史,港股牛市中恒指/恒科小回撤平均最大跌幅约7%/9%,本次调整或已接近尾声 [13][14][16] - 港股与A股联动性正不断增强,未来核心驱动因素将更多来自国内 [14] 港股增量资金确定性高 - 2025年港股市场资金面充裕,2025年以来南向资金累计流入超1.1万亿元,已超过2024年全年7440亿元的规模 [43] - 外资方面,前期持续流出的外资或已现企稳迹象,2024年以来外资累计净流出港股超1万亿港元,在港股持股市值占比从66%降至60% [29] - 2025年5月至7月及9月以来,长线外资曾阶段性回流港股,规模分别接近700亿港元和约130亿港元 [29] - 展望2026年,在美联储可能持续降息、中美贸易关系趋稳背景下,外资回流规模有望超预期 [3][30] - 内资方面,预计2026年南向资金净流入规模有望超1.5万亿元,其中主动公募2000亿元、被动公募2000亿元、险资4000亿元 [3][46][47] 港股优质资产稀缺性强 - 港股是中国创新类资产的汇聚地,互联网、新消费、创新药、红利等资产具备稀缺优势 [1][3][55] - 港股科技板块中软件服务及传媒等下游软件端行业总市值占比为55%,而A股科技板块中仅占24%,受益于AI应用端的互联网及软件板块主要集中在港股市场 [59] - 港股消费板块分布均衡,可选消费零售、消费者服务和纺服等新消费板块总市值占比超过60%,而A股消费中以白酒和家电为主的传统消费占比超过70% [60] - 港股医药股中生物科技及医疗技术总市值占比达40%,高于A股的24%,且创新药+CXO指数成分股在医药板块中占比约为57%,高于A股的31% [60] - 港股红利资产现金分红比例高于A股,行业分布更均衡,未来中概股回流及A股企业赴港上市将进一步加强港股资产稀缺性 [60][61] 2026年重视港股科技主线 - 在AI产业趋势和政策支持下,港股科技板块基本面或更优,港股科技龙头广泛分布于AI全产业链,涵盖大模型开发、商业应用及终端生态环节 [66] - 经历10月调整后,港股科技板块估值不高,在全球范围内具有性价比,恒生科技PE若修复至历史均值或对标A股双创指数,约有15%至80%的涨幅空间 [68][70] - 2024年二季度以来互联网外卖平台“补贴大战”对盈利预期的扰动或逐渐消退,AI驱动下板块业绩增长具备较强确定性,有望吸引内外资增配 [68] - 2024年三季度长短线外资一致性流入港股科技板块,若明年美联储降息持续,外资回流趋势或得到巩固 [68][75] - 创新药方面,我国创新药产业正从研发投入期步入成果兑现期,截至2025年10月,我国创新药BD交易金额已突破1000亿美元,商业化价值不断释放 [77][79] - 券商板块方面,2025年三季度港股全部成交额同比增长166.6%,券商业绩自2024年一季度-30.1%已回升至2025年二季度64.4%,随着牛市延续,业绩有望保持高增 [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