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 保险行业在2025年前三季度实现资负两端全面改善,归母净利润合计同比+33.5%,新业务价值(NBV)增速均超30%,主要受益于股市上涨带来的投资收益提升及负债端产品结构优化[3] - 产业变革推动产品向分红险等浮动收益型转型,渠道改革强化个险质态和银保价值贡献,重塑行业增长格局[3] - 板块估值处于历史低位(2025年10月31日PEV区间0.56-0.92倍),公募基金持仓偏低,资负两端持续改善下具备向上修复空间[3][128] 经营回顾:负债端稳中向好,资产端表现亮眼 - 净利润与净资产高增长:2025年前三季度上市险企归母净利润合计4260亿元,同比+33.5%,Q3单季同比+68.3%;Q3末归母净资产合计2.3万亿元,较年初+10.3%,新华保险、中国人寿净资产较年中增幅达20.5%、19.5%[3][14][16] - 负债端新单与NBV强劲:前三季度新单保费除平安(+2.3%)外均实现两位数增长,新华增速达55%;NBV增速人保寿险(+76.6%)、新华(+50.8%)、平安(+46.2%)领先,价值率提升为主要驱动因素[3][26][29][34][37] - 资产端权益配置加码:2025H1上市险企股票+权益基金规模较年初增长约20%,平均占比提升1.1个百分点至13.6%;总投资收益率显著改善,新华、国寿前三季度年化总投资收益率分别为8.6%、6.4%[3][57][59][67] 产业变革:产品转型与渠道改革重塑增长格局 - 产品转向浮动收益型:低利率环境下分红险、万能险等产品刚性成本更低,2025年各险企分红险占比显著提升,如太保个险新保期缴中分红险占比达58.6%[3][75][80][82] - 个险渠道提质增效:代理人规模企稳,2025Q3末国寿、平安代理人规模分别较年初-1.3%、-2.5%,但人均产能提升,平安代理人人均NBV同比+29.9%[3][45] - 银保渠道价值跃迁:2025H1头部险企银保新单保费爆发式增长(新华+150%、国寿+111%),NBV贡献占比平均提升8.4个百分点至38.9%[3][47][48] 行情复盘:保险股行情催化因素 - 历史行情驱动:2014年以来五次典型上涨行情显示,股市上涨为最直接催化因素,利率走势和负债端表现决定超额收益,2023年后股价与当期业绩相关性提升[3][110][113][116] - 2025年表现分化:A股保险指数跑输大盘(累计+13.3% vs 万得全A +26.4%),但H股保险股超额收益明显(累计+37.6%),新华保险A/H股涨幅分别达40.6%、108.1%[3][9][12] 投资策略:资负两端改善与估值修复机会 - 负债端吸引力延续:保险预定利率(传统险2.0%、分红险1.75%)高于银行存款利率(5年期1.3%),储蓄需求旺盛支撑新单增长[3][122] - 资产端受益环境改善:权益投资比例提升增强股市弹性,长端利率企稳(10月末十年期国债收益率1.80%)缓解固收配置压力[3][125] - 估值与持仓低位:保险板块PEV估值处于历史低位,公募基金持仓占比仅0.78%,提供配置安全边际[3][128]
保险行业2026年度投资策略:资负两端全面开花,估值低位攻守兼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