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核心观点 - 报告探讨在低利率和低波动市场环境下,利用活跃券利差进行交易策略的可行性,重点分析10年期国开债和30年期国债新老券利差的形成机制、收敛规律及在不同市场环境下的表现,旨在挖掘"多老券空新券"策略的潜在收益空间 [1][6][45] 活跃券利差形成原因 - 活跃券指交易量最大的债券,新券发行后活跃券会切换,新券因流动性更强享有"流动性溢价",导致新老券之间产生利差 [7] - 10年期国开债新老券成交金额差距较10年期国债更大,因此其活跃券利差更显著,例如2025年10月27日10年期国开债活跃券250215IB成交笔数达2911笔,为10年期国债活跃券的2倍 [7][20][22] - 30年期国债2024年以来成交金额显著提高,反映机构对超长债的追捧 [7] 活跃券利差收敛规律 - 活跃券切换后利差通常呈现倒"V"型走势,先走扩后收敛,走扩过程对应活跃券的增发,收敛过程意味着新老券流动性差异缩小 [26][27] - 10年期国开债活跃券从上市到成为活跃券的平均时长为56.22天,活跃券持续时长均值为131.46天,从切券到利差最大日期平均需43.58天,但不同时段差异较大 [26] - 利差顶部区间往往位于增发结束之时,例如240215IB和250205IB的累计发行规模与利差走势显示这一规律 [27][29] 不同市场环境下的利差表现 - 低利率慢牛背景下(如2024年10年期国开债收益率中枢较2023年下移约40BP),配置需求主导市场,老券因"惜售"心态利率下降,利差可能为负,新券流动性溢价被快速消化 [34][36] - 快牛行情下(如2024年12月10年期国债收益率单月降43BP),交易盘主导市场,偏好流动性更好的新券,活跃券利差走扩 [38][40] - 熊市中活跃券利差在切券跳升后逐渐回落并维持低位,因交易盘热情平淡,新券流动性溢价抬升导致利差收窄 [42][44] 活跃券利差交易策略空间 - 策略采用"多老券空新券"方式,需考虑借贷成本和利差收敛收益,假定2025年四季度L007围绕0.4%波动,借贷成本约40BP [43][46] - 10年期国开债活跃券久期约8年多,覆盖借贷成本需利差约5BP,而2023年以来活跃券利差最大值中枢为9.8BP,策略仍有利可图 [45][48] - 当前活跃券250215IB自2025年8月28日切券,根据平均持续时长131天推算,下一次切券约在2026年1月上旬,为交易提供窗口 [49]
固收深度报告20251104:“低利率”和“低波动”环境下的活跃券利差交易策略
东吴证券·2025-11-04 19:24